暴力,孤独美学
《小丑》或许就是所谓的‘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是悲剧艺术’,当然,这句本身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洞’。 看这种电影,第一个感觉就是压抑,还有一丝悲壮感,剩下的就是同情心,毫无底线的。而这些情绪全出自所谓的角度问题,人道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角度审视亚斯及他的精神。如果撇掉本身五颜六色的戏剧泡沫,就可以看出来其中隐藏的美国的政治框架,或者僵局。全球性的从不缺乏贫富分化,但分化的何止是财富,何止是色相,何止是智力,还有一个恐怖的阶级,其实就是一个血缘上的虚荣和自我。 当亚斯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便是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当然,他或许从未拥有过什么,除了幻想。幻想成为一个脱口秀演员。 但现实中,别人却说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疯子’,‘疯’不存在抽象的疯癫,只有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疯态。而对于亚斯来说狂笑只是一个疾病,就像那句‘原谅我大笑,我有病’,真正的疯态应该是那副杀人之后,没有负罪感的面孔,似小丑。 当这种疯态的行为对于少数群体引起共鸣,并被赞颂为‘暴力美学’,或者为正义的守护者,从而集体狂欢,从而罪恶以传染的形式延续的时候,才是悲剧的色彩。但是我反色彩反情绪,以‘公平’的名义破坏不公平的生命。如果是这样的话,精英和富人成了贬义词,贫穷是多数人怜悯的对象,富人和精英被谩骂成了理所当然,其次辩护,那不是嫉妒,而是公正。恶性循环之后,谁愿意成为不平凡?或许,有那么一群一厢情愿的群体,但恰如其分,他们刚好符合那样贬义的体质,似韦恩。 罪恶在小丑的身体里滋生,唯一能为自己的暴行辩护的,只有‘疯癫’。在《疯癫与文明》里所述疯癫是因对某种结局的幻觉引起的,换言之,疯癫是对某种虚假结果的虚假惩罚。不像唐吉可德式的浪漫化疯癫,小丑的疯癫却是悲剧化的,他站在梦寐以求的脱口秀的舞台上,却说着‘我的人生只是一出喜剧’。 正派还是反派,终究斗争的对象没有一个确定的坏人。但在这部电影里很多人反而理解了反派的坏。小丑问“当你惹毛一个会社会遗弃,被当成垃圾,精神有毛病的边缘人会怎样?”答案是送你一颗子弹。 作为辩护者,导演把小丑的疯癫归结为阶级,用社会根源来为他自己的疯癫辩护,也仅有如此才能符合人道主义。正所谓从来就没有疯癫的个人,只有疯癫的社会制度。 至于那样的社会根源,很多戏外的人‘近视’或者习惯性的近视,当然也不苛求一部电影改变这样的社会公制。但有一点,这种电影看多了,至少还是会引起少数人的共鸣。可悲的,电影里暴力者会制造暴力者,但相反在理性-疯癫的关系角度里,理性还是会占据上风,毕竟理性是不放纵于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