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民文学之父″一一吉川英治》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2、14
日本的大作家中,吉川英治和夏目漱石、森鸥外、谷崎润一郎三人齐名,其知名度只有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可以和他媲美。连畅销书排名第一的流行作家村上春树,和他都不能同日而语。吉川英治被日本人称作″国民文学之父″,并为他设立″吉川英治文学奖″,用来纪念这位最受国民欢迎的″大众文学家″。
吉川文学,是属于历史小说的范畴,他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于今已故的历史小说家,能叫出名字的司马辽太郎、陈舜臣、山冈庄八、新田次郎、海音寺湖五郎、井上靖、宫城昌光等人,可以说都是步他后尘的。至于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二人,却是属于纯文学的领域,和历史小说、推理小说是无缘可攀的。所以,日本人才把他称作″大众文学家″。
台湾最著名的出版社,远流出版社,出版《吉川英治文学全集》(中文版)一百多册。才知道吉川英治出过的历史小说,多达一百多本。本本都是″长河小说″,亦即像长江大河一样的小说,源远流长。以《大兴版》来看,就有《宫本武藏》(全六卷)、《三国志》(全十卷)、《新书太阁记》(全八卷)、《新-平家物语》(全十二卷)、《私本太平记》(全八卷)、《亲鸾》(全三卷)、《新水浒传》(全三卷)。以《讲谈社版》来看,吉川作品,更不可枚举。上述《大兴版》本和《讲谈社版》本的吉川作品,几乎都被NHK采用为″大河连戏剧″的剧本,每年的一年到头,每周周日晚上播放不衰。所以,吉川英治是日本家家户户,童叟皆晓的历史小说作家。他写过的历史小说的题目内容,没有人敢再尝试,即使模仿他也写不出一本会青出于蓝的。因此,日本人称他是″国民文学之父″之外,又称他是″文伯″,这是至高无上的作家的光环。我们若想知道这位″文伯″的行状,只能从他所著《吉川英治四半自叙传》中,检其鳞爪,来看看这位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他,还未成名的点点滴滴。
吉川英治(1892一1962),他生前的座右铭,有这一句话:″生涯一介书生,我以外皆我师″。他是很谦虚的人,就像老舍不承认自己是"作家″,而是″写家″一样,他说自己仅仅是一介书生,永远是大家的学生。他作为书生就是爱看书,而第一次看到的汉文书,就是《中学汉林》。这是一本中国十八史略的选本,是他九岁上夜校时,夜校老师拿给他看的。
他生在一个″五石米养十个人″的最下级的武士家,住在狭窄的“长屋″,也就是″足轻武士″家庭出身。明治维新″解藩″‘(撤除藩国)后,下级武士都成为无业流民的″浪人″。他就是出生在神奈川县的小田原,他父亲作为″浪人″住在这里。他父亲最后找到工作,在鱼市玚干活。母亲是女学校毕业,略识之无。吉川为他的出生,很幽默地说:″早知道这样的家庭,就不想生出来″。他还说:″我们都是'人生列车'上的乘客,但不知驶向何方?就像'人权'是靠争取来的,但最不合理的是,人生下来的′人权’,并不是自己争取来的″。
吉川七岁时,进私立山内小学上学,常跑到学校附近的″贷本屋″(出租书),去借来《日本伟人传》、《伊索寓言》等书来看。九岁时,夜间被送去汉学老师家里学习汉学。读完《中学汉林》后,开始读《论语》、《小学》等中文书。十四岁小学毕业,他想读中学,却被他父亲命令去″丁稚奉公″,亦即小学毕业即去当学徒,松下幸之助就是″丁稚奉公″的。因为他父亲失业了,要他来养家。他就到一家印章店″川村印房″当″小僧″(学徒),被店主派去横浜俳坛名人川村吴竹家干活。他常在工作之余,和川村先生讨论俳句(五、七、五字诗)。川村先生暗中告诉店主说,这个小僧,不是池中之物,应加小心。这样,他就被辞掉小僧的工作,回家吃自家饭了。
被辞回家闲居的吉川,天天跑″古本屋″(古书店),淘些古版书,买回家″彻夜耽读″。这时有《万朝报》正在征文,他写了短篇小说去应征,但每次应征都被退回来。他又在时事新报社的《少年》、金范堂的《少年界》、《中学世界》、《秀才文坛》等杂志投稿,同样没有一次被采用。只有在贸易新报的新年征文上,他所作的俳句曾被选为″一等″,得过四打啤酒的奖赏。他要有工作,终于找到在″南仲舍印刷行″干活,月薪十四钱,当少年活版工(小工友)。不久,改做″行商人″(跑街串巷的行销人),推銷肥皂、发油、口红、化桩品等,要缴纳保证金,每天结帐。由于工作不安定,又换了几种工作,如建筑工、税务局零工、杂货店店员、发新闻广告单、造船所小工等。他十九岁时,在造船所打工时受伤,入院医治。
出院后,吉川到东京去工读,他一边在螺旋钉工厂打工,一边在浅草的绘画师那里,学习画画草鸟图案。这时他已经二十出头了,到“涂师屋″(刷画壁商)正式上班,工资月薪五十钱。他租居在榻榻米三叠(5平米)小房间,这是吉川英治一生第一次有自己一个人住的地方。这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在文坛上稍有名气的井上秋剑,由他介绍和几位成名作家交游。吉川二十三岁时,算是走出以文会友的第一步。他的第一篇作品《亲鸾记》,是他离开新闻社那一年(1923年)三十一岁时,在《每夕新闻》连载发表的。他作为职业作家是从翌年开始,主要发表在《讲谈社》所主办的各种杂志。他的成名是在稍后的三十三岁(1925年)时,在《帝王》(KⅠNG)杂志上,连载了一篇《剑难女难》,文名鹊起、妇孺皆知,″吉川英治″这个名字才名闻遐迩。1926年他在《大阪每日新闻》连载了一篇《呜门秘帖》,取得了″大众文坛″不动的地位。同年,吉川出版了单行本《江户三国志》,成为暢销的历史小说。
1932年,吉川创办一份大众文艺研究杂志《众人》。翌年,他参加了由菊池宽、直本三十五所设立的″文艺恳谈会″,成为文坛的活跃新进。1935一1939的五年间,他在《朝日新闻》发表了名作《宫本武藏》,连载五年。这部名作后来搬上银幕,成为日本战后电影代表作。在同一时期,他又在《福冈日日新闻》、《名古屋新闻》连载了另一部名作《亲鸾》,甚获好评,″吉川英治″就成为″大众文学″的代名词了。
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日本战后复兴时期,吉川英诒推出一部不可世出的《新书-太阁记》,成为战败后日本人的精神食粮,鼓励了日本人从废墟中重建家园。同一年,他的另一名著《高山右近》问世,也很受欢迎。1950一1957年,在《周刊朝日》连载发表的大作《新-平家物语》,佳评如潮、洛阳纸貴。1953年在《新-平家物语》的前几卷发行单行本吋,即获″菊池宽赏″(奖),蜚声四扬、有口皆碑。1958一1961年,吉川的杰作《私本太平记》,又在《每日新闻》发表连载。在连载途中的1960年,吉川荣膺日本最高名誉的″文化勋章″受奖人。自此,日本″国民文学之父″的荣冠非他莫属了。
1962年,吉川英治故世,″吉川英治文学赏(奖)″正式设立,每年颁发给在历史小说的大众文学领域,著有功绩的作家。当年在日本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台湾旅日作家陈舜臣,他所著《诸葛孔明》一书,即在1992年荣获第二十六届″吉川英治文学赏″。吉川英治的旧居草思堂(东京郊外的吉野梅乡),今巳辟为"吉川英治纪念馆″,由吉川遗孀文子夫人担任馆长。台湾远流出版社社长王荣文,便是由笔者介绍,在纪念馆里和文子夫人,签订《吉川英治文学全集》(中文版)的出版合同。
1992年,由《朝日新闻》、《讲谈社》等单位主办的″吉川英冶诞生百年纪念会″,在东京盛大举行。新闻、杂志、电视等大众媒体广为宣传,让大家来缅怀这一位小学毕业干过苦工的″国民文学之父″吉川英治。一代文名、垂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