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留学白皮书
经常有学生和我们说,想读博,但是没有地区目标,也不知道申请什么方向,只想要个博士学位。为了帮助更多学生更好地做出自己的读博判断和选择,博士星球加油站发布了一份博士留学白皮书。
博士留学白皮书
博士生的教育模式
在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先后产生了科研型、专业型和应用型三种博士生教育模式。
1.科研型博士生培养模式
科研型博士生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即“科学接班人”为培养目标,旨在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优秀师资和研究人员。在此模式里,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取得原创性学术成果和完成学位论文是最终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前提。
2.专业型博士生培养模式
此模式的培养目标强调为本国或本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科研人才,为各行业的革新培育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博士生既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又要进行一定的科研。它是集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应用型培养模式和以研究为主的科研型培养模式两者之长的一种结合模式,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也是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融合。
3.应用型博士生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侧重于培养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学制相对较短,修业方式以兼读制为主,主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学习来培养学生。强调研究实际问题,但不要求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是以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模式主要用于实践性学位,除了DBA之外,常见的类似学位还有工程学博士、决策学博士等。在毕业论文方面,应用型模式培养的博士生与哲学博士有很大不同,更多地追求基础知识的应用与设计,而不是发展这些知识。
典型地区博士生教育介绍
欧洲的博士生教育
在欧洲,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主要体现在定期的、一对一的学术研讨(meeting)上。在研讨中,学生将所有不解和疑惑的问题提出来请教,而导师则利用其学术知识和经验进行解答,但仅仅是方向性和概括性的方法与建议,不会给出具体的答案。
这一模式同本科生、硕士生均不同,因为在欧洲人看来,博士生是研究者(researcher),而不再是学生(student),必须学会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并基于此进行独立研究,不能依赖任何人,也没有标准答案。导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两种角色,即建议者和评论者。前者给出有益的引导、补充和完善;后者则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学术作品,找出弱点和漏洞,以便使作品更加完善。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欧洲的博士教育不会包括大量的教学式课程,毕业时间一般3-4年(少数学霸除外)。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
---- 自产生以来就以其严要求、高质量而闻名于世。在美国,本科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注册博士生,也可以硕士毕业后申请注册博士生,但入校后的基础课程学习要求不一样。美国各大学普遍采用推荐加面试的招考方式,在选拔博士生时不是以申请者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以申请人的学术科研能力为核心,根据申请人以往的学术经历和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查,其招生规定的弹性较大,经常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增加就业含金量。
与欧洲的博士教育传统相反,美国的博士教育模式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学习。美国的博士学位制度非常看重规定课程的学习,并把它作为整个博士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博士教育的标准模式包括大约两年的规定课程的学习,以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毕业论文所必需的学科知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博士还可能有大量的实验工作。课程通常包括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学科前沿的问题研究和方法论。二是博士资格考试。课程学完之后是博士资格考试,也称综合性考试。不同的学科、系别和大学对博士资格考试的要求各不相同。三是学位论文工作。在取得博士资格或通过综合考试之后,学生便开始准备论文,专注于论文选题研究工作。多数大学还规定:博士生要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得到批准后学生才能着手开展研究工作。
美国读博时间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少数学霸除外)。顶尖学校对博士要求非常严谨。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著名理工类学院,博士的平均毕业年限往往长达6至10年,淘汰率在20%-30%之间。还有不少学生中途转校,或者放弃。
澳洲的博士教育
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来说,虽然只有39所大学,但是却能培养出众多的科研人才。澳大利亚的八大名校也是每年获得各项研究经费和资助最多的大学,也因此一直稳居世界百强大学之首。申请澳大利亚博士,可以优先考虑八大名校,但一定要关注各校的某一研究领域与你的匹配度如何,有些学校虽然不是八大名校,但可能你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会处于澳大利亚领先地位或者国际知名。
澳大利亚没有统一的博士生入学资格考试。在入学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学习时限上政策比较灵活。博士学位(Doctor of Philosophy)多为3-4年,是澳大利亚大学所授予的最高学历。博士学位课程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位课程,但其中一部分课程也可以授课方式教授,博士学位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文献、实验或者通过其它系统方法对本专业知识体系所作的研究进行的探索和分析;2.在某一专业或者研究领域内对该学科理论及知识的应用做出重大贡献的研究项目;3.论述该研究与本学科主要框架关系的内容翔实、条理清楚的论文。
香港的博士生教育
香港是亚洲较早设置博士学位的地区之一。早在1961年香港大学就开设了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各大学对设立博士学位都持有极为审慎的态度,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质量观。香港的博士生培养全由具有培养资格的高校进行,所以,这里所指的“机构”实为具有培养资格的大学,目前,香港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大学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等。这些学校全部受到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简称教资会UGC)的资助。它们在博士生培养方面都非常强调自己的办学风格,表现各校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传统。香港的博士生教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博士学位的类型、培养机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前文所提的三种博士生教育模式(科研型,专业型,应用型)在香港比较常见。香港的科研型博士申请对申请人的入学资格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且不太接受截止日期到时还没有标化成绩,一般不能后期补交。在学校做出总体要求之后,负责培养的系、部还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入学资格要求。
我到底适不适合读博?
如果你压根就没想好这个问题,完全是随波逐流,或者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认为考博可以带来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认为读博就是混个学位,为了以后好提升,那么,我们还是要请你谨慎考虑:
首先,博士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与行业与职位相关,而不是与学位相关的。当然通常计算机的博士要比学文学,考古什么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即便为了想进高校而读博,也要事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喜欢那种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种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竞争一样激烈。
博士论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创新”。这两个字,说的容易,做起来何尝容易。
读博这件事情,不如这样想:WHY NOT?
读博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享受的。
相比于钱来说,读博的机会显得更是一种稀缺资源。有机会读博的人可能不觉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压根没有机会考虑和尝试的,他们的羡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读博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可以体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博可以有机会接近和聆听大师的声音,并与最聪明的人相处
有博士点的地方,大都是师资力量相当强的地方,各种资源也很多。读博士可以使人轻而易举地就接近原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一些大家,聆听他们在学术、做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和教诲,这将是受益终生的。这种视界的打开和融合对一个人的提升来说至关重要。
读博可以积累许多资源
博士期间会遇到很多名师,也会有很多优秀的同学,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资源。就算日后你的同学里出不了王侯将相,但至少以他们的起点,在各行各业上都会是精英。
毕业之后,如果选择一个中等城市或者发展中的学校或单位,那么可能意味着你会瞬间拥有别人奋斗10几年才能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津贴补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决,生活会有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读博就是赚钱。
PHD?
1、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2、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3、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智力:显然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没看够?赶快登陆博士星球吧!
订阅号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