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和《燃烧》
韩国到底什么情况不了解,但看得出来导演是平民出身,拍底层比上层拍得写实走心,他对财富的想象没比张艺谋对权力的想象高明多少上流社会怎么腐朽堕落,底层人民怎么水深火热,还是欧洲贵族和资本家的儿子、意共党员维斯康蒂同志最有发言权。
《燃烧》是比较正统的艺术电影,《寄生虫》是比较典型的类型片,殊途同归,都在主题上契合了以戛纳为代表的西方左翼文化精英对发达国家内部日益尖锐的阶级对立和贫富分化的担忧与焦虑(感觉今年的金棕榈有三分之一是给这个题材的,三分之一是补偿《燃烧》的,剩下才是给《寄生虫》本身的)。但两者也都有主题先行,用道理套人物的缺陷。相比之下,《燃烧》的文本更具开放性,更像电影节电影,在阶级对立之下还有一层对存在和虚无的质疑。但是女主一个农村出身的卡债女人设,脱口而出文艺腔的存在主义台词还是显得矫情做作。出于职业习惯,查了下两部电影都反复强调的韩国青年失业率(15-24岁)问题:2017年创了16年以来的新高达10.7%(今年5月回落到10.5%),同期OECD平均青年失业率11.3%,而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高达30-45%,法国也有22%,但是西欧同类题材的电影好像更突出中老年产业工人的困境,比如《我是布莱克》、《开战》等,他们的青年人不知道是情绪比较平稳还是整个社会已经老龄化得搞不动大事了(法国黄背心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还是韩国人没见过大世面,这点失业率就要死要活了?转念又想了下,要是本国官方公布的青年失业率达到南欧水平,那会闹出多大的动静?[闭嘴]
韩国的文化精英们对文在寅是不是太harsh了,一塌刮子上台才两年,一年拍一部诉苦片。毕竟苦出身的左派上台搞经济没什么资源,只能搞民主搞统一,右派能来钱,但老是和文艺青年们过不去嘛。
奉俊昊是社会学出身,不仅要拍阶级对立还要拍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ideal type的封闭性叙事形成一个逻辑闭环,批判的矛头指向外在的社会结构。李沧东是文学系背景,菲茨杰拉德、村上春树、福克纳信手拈来,文本的发散性和多义性与影像的迷离交相呼应,最后还用叙事视点转换自嘲了下文学青年(知识分子),批判的方向最终指向内在的精神世界。
-
eye192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7 04: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