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漫威和迪士尼
持不同看法。首先,什么是剧透,各方在使用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有没有一个一致的共识和统一的标准,是结局、还是重大情节点、还是具体人物关系、还是细节?剧透适用的范围有没有时效性,讨论一部几年前的电影剧情还能叫被剧透吗?其次,剧透这个概念什么时候成为影视评论乃至进入公共舆论的一个议题?据个人不完全的观察,是相当晚近的现象。其原因,简单粗暴地判断是与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类型电影叙事越来越电视剧化有关。尤其以把电影当电视剧拍的漫威为代表,把防剧透当作了一个突出的营销卖点,植入到影迷的脑海。但讽刺的是,类型片本来其叙事就必须遵循可复制可推广的套路才能称之为类型,其故事的走向具有相当大的可预测性,还偏偏要去强调防范剧透,不能不说是营销心理学玩得好。第三,剧透对观影体验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个人观点也是相对的,因片而异、因人而异。电影在本质上是视觉艺术,叙事不是其根本性的表达载体,观众对影像的感受和理解才是核心。类型片和艺术电影对叙事的依赖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很多对于大众而言是大闷片的艺术电影,故事情节简单无剧可透,但其文本的内涵可以很丰富。即使类型片,不少B级动作片也无剧可透,因为根本没有剧情可言。每个观众每次看电影关注的重点也不完全一样,有的看故事,有的沉浸于视效体验,有的注重表演……不是所有人每一部电影一被剧透就顿觉索然无味,譬如本人。越是经典电影,即使对其故事情节早已滚瓜烂熟,但其文本仍有巨大的可解读性,历久弥新才谓之为经典。所以,影迷们与其争论剧透争得面红耳赤,不如好好讨论下为什么舆论会越来越把剧透当回事。不管是言论自由还是道德问题,电影是文明的产物,看电影的观众也至少是个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请不要吵架动手好吗?
还有,现在好莱坞恨不得一个IP就拍个123456789的这股风潮,虽然以迪士尼和漫威最为突出,但始作俑者是从华纳的《哈利·波特》开始的。以前的星战、007这些老牌Frachise大片,电影剧本的原创性比较强,每一部故事相对完整和独立,对剧情、人设和人物关系的连续性要求没那么高,拍第一部的时候还没想到有没有第二部的钱。自从《哈利·波特》成功影视化赚大钱了之后,每家都想着攥着一个大IP拼命压榨剩余价值,恨不得搞成大银幕上看的电视剧,一年一部賺十几亿美元票房,其恶果就是好莱坞的原创力下降,电影本身尤其是影像表达越来越没想象力和感染力。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好莱坞大佬,不去抨击业界恶龙迪士尼,反倒柿子捡软的捏,死掐Netflix,是到了让位的时候了。另一位大佬卡梅隆,虽然力批超英电影,以AMC的纪录片表达对科幻电影忠贞不渝的热爱,但阿凡达一口气搞个2345,这也是IP化的趋势。还有原来好莱坞的反骨蒂姆·波顿和盖里奇,竟然也被迪士尼招安去拍《小飞象》和《阿拉丁》了,替他们的晚节捏把汗。看样子革命的火种只能靠Netflix这些来自硅谷的局外人搞星星燎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