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皇帝朱常洛
.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天启、崇祯的爹。按说生在皇家,又是长子,天生富贵命,应该是很幸福的了,但我认为他无论作为人子,作为太子,还是作为天子,他都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 朱常洛的倒霉,首先要追溯到他的出生。他不是皇后的儿子,因为皇后不生育,所以他不是嫡出。他的母亲是万历皇帝母亲的宫女,有一天万历帝路过慈宁宫,心血来潮,去探视皇太后,正好老娘不在,一个王氏宫女赶紧来侍候着皇帝,一时性起,万历帝就幸了这个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运的宫女,也是奇怪,就这一次,竟暗结珠胎。太后知道后,也没怎么生气,因为抱孙心切,反而很高兴,把皇上叫来询问,哪知道万历帝竟然不认账,因为私幸“都人(下层宫女)”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太后非常恼火,命人取出宫中文书房太监所写的《内起居注》,也就是皇帝的“日记”,当然是太监写的,因为皇上每一件事都是国家大事啊。私幸宫女一事当然赫然纸上。万历面对白纸黑字,无法抵赖,只得承认,但心里对这个未出世的皇元子也就没什么好感了。 万历十年八月,皇长子朱常洛出生。按照封建礼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后无子,皇长子立为太子是天经地义。但在他五岁时,万历的最宠爱的妃子郑氏生下一个儿子,叫朱常洵,从此,朱常洛的太子之位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一场旷日以久的“争国本”拉锯战开始了。 战争的一方是万历帝。从万历皇帝的内心来说,反正都是他的儿子,谁当太子都一样。但他最喜爱郑妃,爱屋及乌,想让郑妃所生的朱常洵当太子也在情理之中。但这违反祖制,但也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就迟迟不立太子位。战争的另一方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一班“没眼色”的大臣们。他们一点也不体谅万历帝的一番苦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逼皇上早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帝先以“元子婴弱”为由拖延,后来干脆不予理睬,并且用降职、扣工资、甚至开除等高压手段对付这些找麻烦的大臣们,可还是不行。最后,万历一气之下,干脆不上朝,不和大臣见面。这“争立国本”一战从朱常洛五岁,一直打到他二十岁,在举国上下的舆论压力下,在左右大臣们的逼迫下,最后在太后的严辞督促下,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终于被册立为太子。同时封常洵为福王,但却不让他立马到封地洛阳去,继续把福王留在宫中,这无形中对太子之位还是构成巨大威胁。东林党人又不干了,上疏坚决反对,但尽管如此,一直到万历四十三年,福王才赴洛阳封地。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才算安定下来。 这场国本之争,造成了父子不亲、兄弟不睦、君臣不和。其中最尴尬的还是朱常洛,虽然最后似乎是他取得了胜利,但我想,爹不痛娘不爱,恐怕是为人子的最大痛苦。“失意于上之所昵,其启祥处反不若庶人”。由于长期的心理压抑,使他变得胆小怕事,逆来顺受。在他出阁读书时,正值寒冬时节,伺候他的太监居然在另外一间屋子围着炉取暖,却不给他生火,他冻得全身发抖,四肢麻木,直打喷嚏。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对太监们一通发火,太监们才慢腾腾地出来生炉起火。就这样,朱常洛也没敢向皇上汇报。后来皇上知道这件事,也没把太监们怎么样。父母的偏心有时真的令做儿女的心寒啊。 朱常洛登上太子之位,并没有改变他倒霉的命运。万历四十三年端午节的前夜,一个叫张差的疯子居然拿着一根枣木棍,连闯三道门,一路打到太子府,幸好太子不在。虽然最后疯子被处死,但太子也着实吓出一身冷汗。万历帝对立朱常洛为太子,是被迫的,心里非常不舒服。最后是一直到死拒不立长孙朱由校为皇太孙,不要第二梯队。并且不让朱由校出阁读书。所以朱由校当皇帝时,几乎是文盲。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皇上驾崩,三十九岁的朱常洛终于熬出了头。但这个倒霉的人,上台后所做之事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他不问政治兴衰,不问百姓疾苦,而是嘱咐手下筹办地宫、寿木,准备后事。大臣们起初还以为是为他父亲的后事,不料他指着自己说:“为朕自身所办”。没几天,身体不适,吃了一个叫李可灼的官员进献的红药丸。第一颗下肚,感觉良好,第二颗下肚,一命呜呼。你说倒霉不倒霉? 朱常洛享年三十九岁,当了十九年太子,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弄得连年号也没有,因为他在位的一个月未跨年。最后还是大臣们给他追加了一个年号,是为“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