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芋
豆腐这个词在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个特定的食物,但在我的故乡川北,豆腐应该算是一类食物。除了国人皆认知的豆腐,还有灰豆腐和米豆腐。其实这两者从材料上说,和豆腐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论成品形态和加工过程,又和豆腐有几分相近。乡人纯朴,无暇去追究科学上的区别,纯粹以感知去命名豆腐类的食物。所谓灰豆腐者,即魔芋也。
植物学上的魔芋是天南星科魔芋属的总称,在栽培学上属于薯芋类作物,在古籍上,它又名蒟蒻,还名“去肠砂”。茎叶呈伞状,茎杆黑斑点点如蛇腹纹状,似鬼妖之物。根茎呈圆球状,类似芋艿。可食用部分就是其根茎。但魔芋即食会中毒,须用特定加工方式才可食用。这或许是人类在长久食物的摸索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算是人类舌尖上的智慧结晶。

按照传统的蘑芋加工方法,从土中挖出一年或数年种植的蘑芋根茎。洗净泥去皮后,用特定工具将蘑芋根茎磨搽成泥浆状,再入锅加水熬煮并不停搅拌。待蘑芋浆粘稠成糊状时加入按特定比例调好的食用碱水。遇碱水的蘑芋正如豆浆遇石膏水的点化,加速凝结成型。成型后的蘑芋,用刀切割成块状,再熬煮熟透,蘑芋也就加工成了成品。要说这加工蘑芋的进程中有啥特定注意的,不外乎控制好食用碱的比例和磨搽时注意防护,因为生蘑芋有特别物质,让人皮肤迅速过敏,会奇痒无比,抓挠成狂。如今有种现代的蘑芋加工方法,即用加工的蘑芋粉熬煮,虽便利很多,但口感比传统的加工方式还是差很远。生活中的事物总是这样,往往你在此处得了便宜,但彼处总有欠缺在等着你。



蘑芋最有名的是四川峨眉山的“雪蘑芋”。高海拔的峨眉山,在冬季天寒地冻本就少蔬菜,山中佛老在偶然发现一方剩余的魔芋,经过几天霜雪冷冻后,发泡成海绵状,吃起来万分可口,便仿照试制,结果味道鲜美,于是开始制作,雪魔芋从此问世。想必当年在峨眉山闭关三年的南怀瑾应该也有过靠蘑芋度日的经历。蘑芋这类东西,应该还是旧时百姓缺蔬少粮时代的裹腹品。一生提倡“食物要宽一点,杂一点”的美食家汪曾祺先生对蘑芋好像评价并不高,在其文《日规》回忆其联大同学蔡德惠时,说其终年常食中“还有一种不知是什么原料做成的紫灰色像是鼻涕一样的东西,叫做“魔芋豆腐”。”或许是因憾同学贫病早逝,恨乌及乌,或许是这西南之物与淮扬菜系膈应太大,反正这蘑芋在汪曾祺的印象中得分不高。
蘑芋又因其降脂降糖和排毒通便等诸多特性,在当今这减肥逐瘦的时代成为热衷食品。在川渝地区,无论烫火锅,还是炖老鸭,都有蘑芋的身影。即使家常,切些泡菜坛里的泡椒和酸萝卜,几下翻炒,也是下饭利器。
只是需要提醒食客一点的是:传说中的蘑芋是疮痍发物,有此疾者不可多食,未经证明,不可实证。


不忘长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明故宫到雨花台 (12人喜欢)
- 故乡的春天 (30人喜欢)
- 菜苔 (28人喜欢)
- 故物 (17人喜欢)
- (其四)晨光熹微访孝陵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