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外科医生成长记
作者:胡军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市青年科技奖、青年岗位能手获得者。
笔者从事外科工作近15年,从一名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小牛犊”成长为现在身经百战、技术老练的“老黄牛”,从一名青涩的住院医师到现在沉稳的主任医师,一直想写外科医生每个阶段成长的心历路程,然平时忙于医教研,终未能如愿,今借节假日,手机进入飞行模式,静心回想,奋笔疾书。
(一)拉钩医生
记得15年前刚刚硕士毕业进入我的工作单位---河南大学准河医院,光荣而又自豪的成为一名神圣的外科医生,如今我实现了,我骄傲,我自豪,进入科室报道的那一天,我怀着激动、志忑的心情来到科室,老主任热情的接待了我,嘘寒问暖,并向我介绍科室情况及每个老师的特点及技术专长,当时原本想好的应变的词汇瞬间全给忘了,大脑一片空白。人呀一紧张,智力瞬间下滑,刹都刹不住,记得只会笑、傻乎乎的笑,带我的是一位科里的帅哥,耐心教我医院及科里一些特殊文化,以便使我更好更快的融入科室温暖的大家庭里。
第二个月,开始单独值班,记得第一个夜班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以前上学时都是跟着老师值夜班,有什么处理不了的问题就去叫师傅,如今师傅没了,拐杖丢了,心里空了,遇到急诊处理不了该怎么办呀?总不能屁大点事,大晚上就叫老师吧,再说了也不好意思,咱总是硕士毕业吧,难道一个小小的阑尾炎咱就处理不了?多丢人呀,面子多过不去呀。到了晚上,我就把外科学教材、黄家外科学、普外科手术图谱等经典书籍放在床头,哈哈,那天晚上这些书可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可心里还是不踏实,又偷偷给比我早一年的师兄打了个电话,说有什么事我可要先骚扰你呀,一切安排停当后才敢上床,结果庆幸那夜平安无事,不过可害的我一个晚上都没眨一眼,生怕有敲门声和电话声的降临。呵呵,第二天一早,老主任关心的问我:“胡,昨晚有事没,休息的如何?”我违心的回答:“主任,昨晚休息的很好”。其实休息好没休息好我心里最清楚,接着主任就说:“既然休息好了,就跟我上手术吧”。
快速查房,开好医嘱,来到手术室,病人麻好后消毒工作就是我们住院医师的,随主任去手术的路上我还再三揣摩腹部如何消毒?如何铺巾?如何选择切口等?想给主任及手术室的老师们留下良好的光辉形象,可我这个人,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刚刚背好的消毒范围、铺巾顺序此时全卖给老师了,当时自己羞的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心里自己骂自己:真笨,真丢人呀你。经过紧张的团队配合,手术顺利结束,只剩缝合切口了,可敬可怕的老主任下来休息了,我也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的心理瞬间没了,智力刹那间提升了很多。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上台就手心痒痒的,总想自己弄两把,比如缝合、打结、止血等,老主任一走,台上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随即手也痒痒许多,总想自己弄两下,可这个时候还有上级医师--主治医生在台上,我是没有机会的,心里那个真叫急呀,巴不得主治医师也下台,我来弄两下,呵呵,一台下来,我的角色就是拉钩,二助的角色,好可怜,尤其是开放的直肠癌手术,我除了拉钩就是拉钩,什么也看不到,即使点着脚尖,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结果还是什么也看不到,只听上级医师说用劲拉钩、再用劲、保持稳定、别动。一台手术下来,可怜我这个小角色整个手术衣都能拧出水来,累的腰酸背疼腿抽筋的,可主任关心的问累不累的时候,我骄傲而又自信的说不累,再有一台我也能扛。其实累不累,只有心里知道,累并快乐着。或许这就是这个阶段拉钩医生的真实写照。
(二)手痒医生
经历了第一阶段--拉钩医生后,必然进入成长的第二阶段---手痒医生,即“抢手术”做的时期。经过住院医师系统培训后晋升为主治医师,同时也使我获得了部分自信,那个时期对手术的青睐可谓达到了“热恋期”,总想单独过把“手术瘾”,手术时总巴不得上级医师有事不来或者晚点来,呵呵,有时竟冒天下之大不“设局做套”地抢手术。
“抢"的第一例手术竟是化脓性结石性胆囊炎,那是1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回想起来,心情还是很复杂的,当时是周末值班收的一个病人,初步询问病史和查体后使我一下子产生了一个冲动,我要单独做这个手术。于是开始“设局”,我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由于周一手术很多,可以考虑星期天加班做,否则会等很长时间,家属当然高兴,同时我知道明天是星期天,一般主任不来查房,机会难得,我没有理由错过,一切就在我的精心“策划”下一步一步地准备着,术前晚上我又反复研读解剖和观摩手术录像,由于兴奋几乎一夜没合眼,躺在床上脑子里一遍一遍想象手术步骤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我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第二天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在麻醉师和手术护士异样的目光中站在了我崇拜的位置,即主刀位上,手术开始后我一下子进入了良好的状态———种旁若无人,既孤独又兴奋的境界,手术器械在我的手上刚开始时有些发抖,但很快就变得沉稳轻快、游刃有余。手术在紧张而又寂静的气氛中进行着,我知道,大家都在为我捏一把汗,我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我只有沉着,不能慌乱。当手术顺利完成,我故作镇静,没和别人说上一句话,径直走进更衣室,激动地对自己大吼一声:“老天呀!我终于成功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呵呵,不过后来,主任还是知道了此事,委婉地批评了我,当时心里觉得还挺委屈的。直到我成了一名上级医师,才终于感受到了主任当时的心态,也理解了上级医师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深切地领悟到,所有的大胆不是盲目的冲动,都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否则,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三)观摩医生
经历了“拉钩医生”、“手痒医生”之后,我顺利晋升为副主任医师,那年正好34岁,我也自豪地成为医院专家团队中的一员了,顿感肩上的压力和责任重大,我深知,只有紧跟医学发展的潮流,掌握最新的医学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必须得给自己的发展找个专业的方向。外科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微创化、智能化和替代化。审时度势后,我来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全国胃肠腹腔镜技术训练班”,从此走上了我的“微创之路"。
记得进修期间有趣的一件事,白天观摩学习教授的手术,晚上到技能中心练技能。观摩手术,也需要很多学问和技巧,因为当时进修生多,每天进手术室参观的人数又非常有限,天不亮就得到手术室门口排队签名,根据签名的顺序确定观摩人员,结果每天都有人员被“拒之门外”,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怎么办呢?时间紧,任务重,不能白白浪费时间啊!于是我就想法设法和手术室看门的老大姐拉关系,套近乎,你懂的,每家手术室门口的大姐都是为人冷清的“灭绝师太”,软硬不吃的。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拿到了所谓的“通行证”,可以不用起早排队,随时可以去观摩手术了。当时我也着实为自己的这点“小聪明”激动了一把。
培训期间,还有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如何体会大佬手术的精髓?如何学会“草船借箭"?针对每个进修生所面临的困惑,我着实思索了一阵子,实践证明,体会让我享用了一辈子。1.一定要了解所参观手术患者的病史资料,了解手术指征和术中的困难所在。2.一台手术一定要善始善终地参观到结束,从切口到关腹,认真体会教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的深刻含义。3.仔细体会教授如何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地处理突发事件(如血管大出血、局部严重粘连等)。4.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总之,在三个月的培训期间,我像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在同样的气候、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水分和肥料的前提下,因为我的求知若渴,比其他种子成长得更茁壮、更迅速,我熟练地掌握了应有的微创技能,为我的“微创”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微创医生
自北医做“观摩医生”归来后,真正成为了一名紧跟时代步伐的“微创医生”,在这条道路上,我醉心于此并努力探索,因为我深知,外科医生的功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大伽地步,对外科医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只会做手术,还要遵循“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的原则,确保每台手术都能做成尽善尽美的精品,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让患者放心满意,即便自己累倒在手术台上也不愿意看到患者下不了手术台。
掌握一门技术都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生疏到熟练再到精炼开始的。我是以腹腔镜阑尾切除、穿孔修补等相对简单的手术起步,然后再循序渐进开展难度相对较大的手术,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胃肠手术都不再开腹了,手术器械也从以前的老旧腹腔镜逐步发展更新到现在的高清、超高清、3D腹腔镜等多种、多套设备,同时,经过多年的历练,我也由一名微创“菜鸟”升级为“骨灰”高手。
呵呵,大家都有学开车的经历吧,刚刚学会时,既兴奋又紧张,使出洪荒之力紧紧握住方向盘,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身子一动不动,开个把小时,就会四肢麻木,整个身子都僵硬成直棍了,神经一旦松懈下来,身子骨又像散了架。于我而言,做第一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就如同大家刚学开车时的样子。由于术中太过于专注,肠钳的手柄套长时间用力压迫大拇指根部,造成神经损伤,术后才发现整个拇指都是麻木的,很长时间才慢慢恢复了感觉,但还是落下此部位不能长期受钳子压迫的毛病。尽管如此,我仍然钟情于我挚爱的事业,执着地付出着辛勤的汗水,并时常自我陶醉于一例例成功的手术,像是在欣赏精雕细刻的艺术品,真是累并快乐着!
有人说,外科医生每天穿着神圣的手术衣,在四季如春、温馨静谧的手术室工作着,还有一群青春靓丽的美女护士陪伴着真是优雅体面、风光无限,但是,6年的“微创医生”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外科医生更意味着面对风险、承担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外科大夫不仅要勤学苦干,还要善思深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施展才华,增长才干。
(五)“术瘾”医生
自做外科医生起,我始终将手术视为一种人生的执着和热爱,奋战在手术台,在刀光剑影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经历了“拉钩”、“手痒”阶段后,顺利进入副高时期,意味着外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中进入了关键期和快速发展期,经过了几年的“千锤百炼”,已经对各种手术驾轻就熟,工作状态渐入佳境,每天充满了对手术的渴望,连续三天不上台,精神萎靡不振,肌肉无力酸困、行为无所事事,心情郁闷烦躁。见别的的同事天天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摆兵布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己则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病房毫无目的地来回走动,真好像毒瘾发作似的,浑身难受。不过一旦吹响手术紧急号,立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呵呵,这可能就是外科医生的“职业病”吧。
记得有次偶感风寒,周身酸困,坐卧不宁,同事劝我还是回去休息吧,正当我有气无力的准备走的时候,突然接到电话妇产科台上急会诊,刹那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大步流星的跑到手术室,快速更衣、洗手、穿衣、上台,原来是妇科肿瘤累及了肠道,准备让我这个“管道工”来修理疏通的。神圣的无影灯下,钳子、剪刀、镊子、结扎、缝合---——切在有条不紊的交替中顺利完成,看到自己精心打造“艺术品”,心里有种满满的幸福感、陶醉感,一时间忘却了病痛的不适。哈哈,说来也怪,这台手术还真治好了我的病,风寒感冒的症状全都跑的无影无踪了。
美国《读者文摘》曾有一则征询,世间什么人最快乐?答案有三:一是经过千辛万苦将肿瘤切除的外科医生;二是完成了作品,叼着烟斗自我欣赏的画家;三是正在给婴儿洗澡的母亲,而外科医生名列榜首,原因可能就在于那种在手术台上指挥若定,进入手术的境界会有一种“得气"的感觉,神韵的功夫,豪放的情怀。
我体会,外科医生之乐不仅在于能够妙手回春,还在于在台上如英雄一般运筹帷幄、临危不惧,更在于如同艺术家一样,陶醉于自己的精品创作。不过,各位大侠:刀途坎坷,路滑坑深,严谨谨慎,步步惊心。
(六)逞强医生
外科医生成长曲线一般呈S形状,小编顺利度过了“拉钩”、“手痒”、“刀瘾”等阶段后,便进入到S曲线的上升期。在这个阶段,感觉自己已身经百战,各种困境、逆境、险境、绝境都曾经历,作战水平日益见长,各种技能手法也娴熟老到,尤其是当了独立带兵打仗的“将军”后,也打过几场漂亮的“战役”,于是乎沾沾自喜,大脑飘飘然膨胀起来。自认为:没有哥切不掉的瘤子,没有“胡一刀”拿不下的手术。此时期的我,只有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没有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忘记师傅当初的谆谆教导:“刀途"坎坷,路滑坑深,严谨谨慎,步步惊心。常言道:骄兵必败。沉痛的教训啊!哥逞强性格还真是摊上事了。
一日,哥坐门诊,来了一个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期的患者,来院时已经在其他医院治疗了3天,按照原则,胆囊炎超过72小时后原则上不再适合立马手术,一般度过急性期3个月再手术,这样手术简单,并发症少。但是,当这个“上帝”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大夫,我现在能不能手术呀,我想做微创的手术。呵呵,微创?那可是哥的拿手好戏。简单的询问相关病史后,我不假思索的回答:“没问题!放心吧!”呵呵,哥这口气,多斩钉截铁,多慷慨有力,多让患者放心满意。一切准备停当后,信心十足的我上台了,消毒、铺巾、打孔……可是,进去腹腔镜一看,我顿时傻眼了,局部炎症水肿,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操作困难,手术难度顿时增加,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硬着头皮做吧,要知道,此时手术,会增加许多并发症的,尤其是胆总管损伤,有时候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此时我内心一直在埋怨自己:逞什么能呢?这不是给自己挖坑吗?万一术中胆总管损伤,那可要吃不完兜着走了。本来只需1个小时的手术我却做了3个多小时,还好,哥总算狼狈收场了。但术后连续几个晚上,只要一躺下来,脑子像过电影一样,一遍遍仔细回忆手术操作的每一个细节,看到底有没损伤到什么脏器?万一哥这次逞强冒险不幸中了“枪”,哥的名声可就扫地了,也真对不住信任我的“上帝"。呵呵,那种内心的焦虑和煎熬,可真比失恋痛苦一百倍!所以,作为到刀途路上的小哥,给小弟们一些忠告:刀途路上,既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又要胆大心细,处变不惊。人命毕竟关天,其他都是浮云。
医疗安全永远是重中之重,患者把生命交给医院,容不得我们鲁莽行事,更容不得我们逞强好胜,关键时刻也要学会拒绝。要尽可能不犯错误。不幸真的犯了错误,就一定要总结教训,绝不能在同样的地方再次跌倒。就像一些司机,认为自己驾驶技术非常牛叉,高速路上随意变线、超速、抢道.……方向盘在手里随便玩,以为自己多了不得。殊不知,危险正悄悄的向他走来……
(七)糟糕医生
小编自2010年“独立门户”起,到如今掐指算来已有6个年头了。6年来始终严格按照外科医师应具备的鹰眼、狮心和女人手来锻造自己,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遭受过无奈的委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体验过心惊肉跳的惊险瞬间,经历过大脑一片空白、眼前一片漆黑的“懵逼”的时刻,品味过刹那间冷汗淋漓的“黑色三分钟”,感受过大脑神经“失灵短路”尴尬局面,甚至产生过台上揭挑不干、“逃跑”的冲动。现回想起来,所有感觉“糟糕”的经历,都成为我日后一天天强大的阅历和资本,使我从青涩一步步迈向成熟。
提起“糟糕”的经历,我油然想起一年前做的一例“巨大腹膜后肿瘤”患者,肿瘤重达15Kg,侵犯了部分肠系膜、门静脉,在分离时不小心把静脉撕裂个口子,瞬间血液像黄河决堤一样,汹涌而泄,刹那间几百毫升宝贵的血液涌入腹腔,当时我的感觉真是不可名状,一下子彻底懵了,怎么办?下意识的拿纱布赶紧压迫止血,此时手就是控制不住地抖动,汗水瞬间浸透了衣帽,后背刹那间哇凉哇凉的,怎么办?怎么办?作为台上的柱子,自己不能先失了方寸、乱了阵脚,我内心一直在默默的反复提醒自己:稳住、稳住、镇静、镇静…….庆幸的是,在危急时刻,我没有被困难吓倒,迅速稳定自己情绪后,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与团队其他成员密切配合,一步步的循序渐进,有效、稳妥地控制了局面,达到了一次止血成功的目的。
每每想起此事,仍然不寒而栗、心有余悸,像这种凶猛的出血,稳住情绪是前提,要冷静;控制局面是基础,要迅速;想好措施是关键,要理性;紧急处理是目的,要果敢;外援支持是捷径,要借力。一定要做到一次止血成功,机会不多,不能反复,有时候血管越缝越糟,口子越撕越大,结果不可收拾,狼狈下场,违背了我们的初心,辜负了病人的期望,削弱了自己的志气。
(八)“小胆儿”医生
著名医学家吴英恺认为:“外科医生成才需要10年,成名需要10年,成家也许还要10年…….这是吴老对外科医生成长规律的阐述。在外科医生之路上,小哥我经受了“过瘾”、“逞强”、“糟糕”等阶段的历练后,顺利进入了外科医生成长S曲线的平台期,也正是吴老所说的,外科医生砥砺前行的第二个10年期,即成名期。此阶段的小哥尽管经历过大风大浪,遇到突发情况又能从容不迫,随机应变。但是,各位江湖大侠们都知道,人是越经事越怕事,此时期的小哥我就如同开了几万公里之后的老司机,当经历了追尾刮蹭、碰瓷讹诈、甚至流血丧命后,胆儿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原来的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狂傲劲头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心谨慎、谦和平稳,考虑更多的是病人能从手术中获益的是什么,风险受益益比有多大?处理问题不再是感情用事,而是靠日常磨练才拥有的经验、直觉、预感、诀窍等,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向病人及家属说“NO”的时候多了,说“no problem"时候少了。呵呵,哥终于学会了人生的一大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拒绝他人。
小哥在刀途路上曾经遇到了一个80岁的脑梗塞患者,同时合并妇科肿瘤、冠心病、肺部感染,大小便失禁,住院期间出现了直肠阴道瘘,原因可能考虑为肿瘤所致,家属对手术的期望值很高,强烈要求外科处理直肠阴道瘘的情况,我说该病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在患者年龄这么大,又是脑梗塞的不稳定期,恐怕难以承受麻醉和手术带来的风险,建议暂不考虑手术。家属近乎哀求地对我说:大夫,我们几个孩子商量好了,愿意承担手术风险,即使下不来手术台,我们也不埋怨您。此时我纠结了,面对家属的殷切期望,不知道此时该如何回答他们,是说“yes”还是“no”呢,要是处在“刀瘾”阶段,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得点头同意,拦下这个烫芋的山药。但此时,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手术我能给患者解决什么,如果耐受不了手术,我给患者带来的结局是什么?年过古稀的肿瘤病人,冒这样的风险值吗?最后我还是决定向患者说“不"。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思虑良久,自己问自己:原先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迈气概去哪了,怎么现在这样瞻前顾后、不敢放手一搏呢?怎么又像小的时候,远避水塘,担心水鬼索命;绕行坟堆,畏惧鬼魂附体;屋外乘凉,害怕虎豹谋害。自己真的是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吗?NO!中国外科之父法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个德首先指的就是医生的良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善行和美德面前,请保持悲天悯人的情怀,主动抛弃冷漠和自私!
我为这次拒绝感到高兴,因为在拒绝中我体会到了一名外科医生的成长不仅仅在于技术的日益完善,还在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如是,才能将自己“雕琢”为优秀的外科医生,才能到达“大医精诚境界”终极目标。
(九)“刀匠”医生
外科医生奋战在手术台,犹如仗“剑”走江湖,在刀光剑影中磨练了意志,提升了水平。小哥我经历了“逞强”和“小胆儿”阶段后,不知不觉由小虾变成了大侠,不敢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刀法也是也日益老道成熟,性格变得沉稳内敛。
这个时期的老哥与其说是刀客大侠,不如说是持刀的“匠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所谓匠人,一般是说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还是不知疲倦的追求下去,往更高的层次努力,即对工作有执着追求的手艺人。哈哈,这是对老哥我的极大鼓励啊!那么,哥也决不辜负这一“伟大”称呼,在漫漫刀途路上依然满怀热情、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总结这一时期,哥的思想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不在急于追求手术的数量而更多的注重手术的质量,不在急于粗制滥造而在于精雕细琢。泌尿外科专家管德林教授有一段精彩阐述:“手术是创造,是艺术,是外科医生对拯救生命付出的爱.……”。的确,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哪个艺术家不是在倾心尽力打造自己的精品艺术?当然,老哥我的“作品”远远称不上艺术,对大师级的水平目前也不能望其项背,但是哥作为一个挚爱外科事业的医生,一直在深思:手术如何才能达到“精准”的水平?操作时如何才能做到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手术进程如何才能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危急时又如何从容不迫、化险为夷?
当然,所有的进步源自手术台下艰辛的付出,手术台上辛勤的磨炼,以及不断的改进与思考。正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的进步,才成就了一个优秀外科医师精湛的技术。老哥我也有过现在回想起来“失败”的经历,不过在哥的“刀瘾”阶段,那可是哥的“得意之作”。话说小哥刚刚“独立门户”(独立带治疗组)时期,一天门诊收治了一个38岁的直肠癌患者,当时我对直肠肿瘤旁边的各种“管道”(血管、神经、输尿管等)的走向不如现在“门儿清",只知道这里“管道”密集,于是哥兴师动众地调来了“挖掘机”,撸撸袖子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殊不知损伤了直肠旁边支配“枪”的电缆,即性神经,结果导致术后“枪”不好使,影响了夫妻生活的和谐。哎!在此哥也算是向患者表示歉意了。常言道: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哥痛定思痛,坚决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犯第二次错误。经细心琢磨,仔细研究,这两年,哥刀法开始转变,不再耍弄大刀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了,而是开始做细发活,研究出刀套路和技巧,争取刀刀精准化,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益。现在的老哥我再遇到此类患者,术前通常做好预案,画好图纸,做到心中有数,操作时小心翼翼的先把各种“电缆"找到并安全地保护起来,然后再一丝不苟地修理各种管道,清理堵塞物。呵呵,这个方法真的不错,术后防止出现“上帝”关键时刻干撸“枪”没“子弹”的尴尬局面。
手术是创造生命之美的特殊艺术,外科技术达到艺术境界时,外科医生也就是艺术化的医学家。呵呵,外科医生成名成家,如同小和尚修炼成佛,不是谁都做到的!外科大家的风格,是经过坎坷阅历积累的人生感悟,综合智慧的神韵,千万个病人的期望与治疗过程,修成了他为人类殉道的境界。老哥不敢奢望成名成家,但我只管勤奋前行。
(十)大家医生
医生是做人、做学问,耍技术的职业,做医生要有三重境界:
第一是自然学习境界,指的是刚入行的初级阶段,也是老哥我曾经历过的“拉钩、手痒、刀瘾、逞能、糟糕、小胆”阶段,此阶段主要是用“手”治病。
第二是敬业功利境界,就是老哥我当前的刀匠阶段,兢兢业业,积极进取,愿为职称、级别奋力拼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阶段主要是用“心”用“脑”治病。
第三是大医精诚境界,是老哥我追求向往的“大家”阶段,主要是胸怀仁慈博爱之心,救助天下苍生。呵呵,这一境界很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企及。
谈外科大家医生,就得说手术的最高境界,即艺术性,其刀法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其手术的过程也如庖丁解牛,踏着舞曲,合着节拍,超越了所谓的“技术”达到了“道”的境界,这是所有外科医生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台完美的手术就好像一个团队在合奏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术者好比是担当主旋律的演奏家,助手就像是配合默契的中提琴手和大提琴手,在术者的导引下,手术的节奏感清晰分明,过程如旋律般起伏跌宕但波澜不惊,这样的手术仿佛让医生自己和观摩手术的人一同沐浴在令人如梦幻般的美妙旋律中。尽管如此,今天,哥就斗胆唠唠第三境界——大医精诚境界。所谓大医就是大家医生、名家医生、大腕医生,不仅医术高超精湛、医德高尚至善,还具有艺术家尽善尽美的气质和哲学家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如外科之父裘法祖,外科前辈黄志强、吴孟超、吴蔚然等,均走在学术界的最前沿,是医学界的泰斗,令万千医生高山仰止。
社会呼唤大医,病人车马劳顿、长途奔波寻找大医,人们崇尚大医,然而大医凤毛麟角。老哥我也是“十商"(心商、德商、志商、智商、情商、逆商、悟商、灵商、财商、健商)均为平凡、平淡、平常之人,成名成家,就像是蔚蓝天空的月亮,令我无限向往却又遥不可及,但作为挚爱外科职业的医生,我会在通往“大家医生”的终极目标道路上义无反顾地执着前行。
有句话说得好:十年磨一剑,百岁难成仙!回首过往,想起那一个个盼着来手术的夜班,想起为多做几个手术而耍的“小聪明”,想起为多收一个病人,下班后还坚守在办公室的孤单,想起手术前上网反复观摩专家的手术录像…..突然觉得,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历尽千辛万苦却依然痴心不改,真可谓:“医学虐我千万遍,我却待它如初恋”。没办法,哥就是喜欢拿起手术刀切开皮肤时那种物我两忘,刀人合一的的感觉。
外科之路,注定是一条望不到边的漫漫长途之路,坎坷崎岖、艰难琐碎,有不被理解的泪水,无人看见的汗水!也许,今生已注定我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走到尽头。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总得有值得追求的东西,总得有一件值得你为之付出一辈子的事情!
结束语至此,外科医生成长记系列全部结束,之所以以“大家医生”作为收官之作,是因为成名家医生是同行者包括我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感谢大家近期的热情关注,给我无形的激励和鞭策!下一阶段,在不影响临床工作的前提下,本人将继续执笔续写“外科医生的那些事”,主要讲述外科医生的生活趣事和工作中的心得与体会,敬请期待!
-
阿卡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6 11: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