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板桥杂记》随笔
最近读了明末清初余怀著薛冰点校的《板桥杂记》,有幸一览了晚明那段十里秦淮的风月历史,沉淀在余怀心底的扬州十年旧梦也随着他的笔墨在纸张间氤氲开来。《板桥杂记》基调伤感,满纸的物是人非令人感慨,原来国破家亡下还有那么多爱恨情仇,家国破碎下的欢场情事多少都显得无力和悲壮,原来秦淮不仅有八艳,还有那么多有风骨有见地的女子都藏在长板桥边的馆阁楼台,亏得有余怀这样善感多情的文人,才将这些女子的一颦一笑永远留存在世间。
都说男人的历史在正史里,女子的历史在笔记杂记里,余怀的《板桥杂记》是他晚年回忆性的笔记,如他所说是“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的有为之作,因“时移物换,静思陈事,返念无因,聊记见闻”,整部作品充满性灵和忧伤。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雅游,写明末清初金陵秦淮河畔的梨园、灯船、妓院等风物;中卷丽品,写秦淮群艳;下卷佚事,写金陵、瓜州、嘉兴等地方的佚事。观书之后,通过内容且以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所观所得:
1、 美人、名士们的命运
此文写得极为简朴,却在字里行间流露着感叹妓女们身世悲凉的情感。每位女子的经历仿佛大相径庭,但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却又如出一辙,平淡起,韶华盛,最终归宿都是落,谁也没有逃出这样的命运。这些女子各具特色,有胖的有瘦的,有“顾大脚”顾喜,有“张小脚”张元,有性格豪爽有丈夫气的李大娘,有善饮酒董酒令的王小大,有姿色不甚丽但以风韵取胜的尹春,还有美而艳,骨体皆媚,天生尤物的沙才,等等,通过余怀艳逸的笔墨描写,每个女子生动的形象都跃然纸上,读来仿佛都能闻到一股脂粉香。这些身具才情的女子,结局大都凄凉,享富贵,得善终的只有极少数,比如顾媚。(柳如是按理说也应该算在内,但奇怪的是余怀整本书中仅提到过她的名字,并没有给她单独列传记,否则如按秦淮名妓的风头来说,柳如是也因该排在前面的,我查了一下,有的说是因为《板桥杂记》记录的是十里秦淮南岸旧院(金陵)的事,而柳如是浙江嘉兴人,所以书里就没有记录进去,说法稍有牵强,但真实原因只有余怀本人才知了。)其余的不是入了佛道,就是过早殒命化为一缕香魂。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与孙武公有关的两个人,葛嫩和王月。孙武公先与王月相好,后月为势家夺去,又昵葛嫩。而嫩、月二人最后命运都极其悲惨,月被张献忠掳去,“偶以事忤献忠,断其头,函置于盘,以享群贼”。葛嫩最后因孙武公兵败其被缚,“主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喷其面”抗节而死。二人死之惨烈令人唏嘘。昔日佳人好比珍珠,有人珍惜,闪闪发光;无人赏识,等同尘土,一寸山河一寸血,乱世红颜总不得善终。
在下卷佚事中,张魁和徐青君两则也颇令我感动。张魁经常出入旧院,帮忙帮闲,有着好人缘,像他这样的人,本可以靠自己的才艺伴青楼终老,一辈子做个快乐的帮闲艺人,可鼎革之际,遭逢事变,靠自己做生意赚钱为生,日子格外艰难,最后以至于穷死。中山公子徐青君,早年富豪华贵,落败以后以代人受杖刑维生 ,这种情景光看着就叫人心酸动容。余怀写这两人的转折时都明确写出了时间,是在丁酉(1657)鼎革之际,这样的兴亡让人感叹。余怀表面是写美人尘土,名士青山的个人悲剧,实际上是写一个时代的坠落、一种人文精神的消隐,无常才是人生最恐怖的部分。那个时代惊才绝艳的人很多,能过好一生的却是寥寥,如同宿命,人们都不自量力,对那些没有还手之力的弱者总是侮辱和损害得格外厉害,而弱者的弱也让他们自己丧失底线,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堕落都如此。
2、 余怀的性格特点
余怀的《板桥杂记》是以他曾经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的,所以透过整部作品可以揣摩出其人的性格特点。
首先,他是个多情风流的公子哥。在李十娘则中,十娘后易名贞美,刻一印章曰“李十贞美之印”,余怀戏之曰:“美则有之,贞则未也。”把李十娘气哭后他又敛容谢之曰:“吾失言,语过矣!” 毕竟是封建文人,这种居高临下的戏谑在此可见一斑。十娘有兄女曰媚姐,十三有余,余怀竟“爱之”,十娘还原意为他做媒。二人也有过一段情,后来余怀考试落榜,愤郁成疾,避栖霞山寺,就与媚姐经年不相闻了,多年之后两人再遇,又各黯然掩袂,这种露水情缘在当时狭邪成风的时代也属常态吧,余怀究竟是多情还是薄情也值得讨论,其余的,他经常会客在妓女家为妓女们赠字题诗都不必再多说了。
其次,余怀是个豪侠仗义的人。书中就几次写道他对几女出手相救。一次在眉楼,有人使酒骂座闹事,意在辱顾媚,余怀义愤填膺,作檄讨罪,最后乃使事态平息。一次是顿文为人所挟持,牵连入狱,客有王生者,挽余怀居间营救,偕往访之,后帮助其回故乡。另一次是顾三之妻李三娘,流落江湖,遂成名妓,于恶人所持系于狱中,余怀与众友人极力拯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见得余怀的人品和良知是值得赞美的,虽是狎客亦有真情和真心。
从中还能看出余怀内心世界的纠结和矛盾。余怀既纵情声色,又要做隐世遗少,前面还江左风流,后跋里又写“狭邪之游,君子所戒”;真名士自当真风流,后跋里又偏偏列举了谢安、白居易管仲等人的好色之事,借旧时名人来宽自己的心,堵别人的嘴,这样的陈述让人觉得没有说服力,同时足见文人自我美化、自我感动的功夫。
他的内心是细腻柔软的。余怀所写的都是风月情事,但却不见轻佻,只有怜惜,还有不可避免的知识分子的自伤之情。书后嘐嘐子对《板桥杂记》的闲评说:“传美人难于传英雄。英雄事业,如印板文字,易于点窜。美人之一笑一颦,一盼一顾,能倾堕城国,役使百灵…子长能传楚霸王,而不能传虞姬,非子长至此才尽,实子长至此胆怯也。”历史上有几人能为女子特别是妓女立传,像他这样曾经的青年才俊、帝国精英,国破家亡之后对前朝最深刻的回忆竟然是这些倾国倾城的烟花女子,可见他内心深处有着文人特有的细腻多情和柔软。多少女子的音容笑貌已无法亲见,但余怀至少为她们留下一个名字一个传说 。就像吴伟业为余怀的《三吴游览志》作序时说:“古今一时一事,一草一木,遇其人则传,不遇其人,则湮灭无闻者多矣。”这句话用来评点这部书同样合适。
三、写作上的特点
《板桥杂记》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对比,极力描写渲染当年的繁华,以对照今日的凄凉;熔对声妓的缅怀、政治的反省、历史的沉思于一炉。在上卷雅游中,记游方面文字清丽简约,有画面感、场景感,烟雨江南、霁日湖光跃然纸上,令人无限向往。纪事比较完整,有很多生动的细节,对名妓们的身世和下落都有交代。余怀记录大背景下的小人物之美,也算是遗民知识分子最后悲哀无奈的挽歌吧。
我忘了以前在哪曾读到过几句话,至今记忆犹深:“茫茫愁,浩浩劫。短歌终,明月阙。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我觉得放在这里特别合适。
201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