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赖特的自传,2月21日完。粗粗糙糙做个笔记。
我做什么好像都是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从来没有深刻和钻研。所以还在读书的时候,花很多时间做了大师作品赏析,最近才因为实在无聊鬼畜,突然想到:哦,我好像是比较喜欢赖特的风格的……于是找到这本自传读。
闪回一下第一次做模型的时候,大约整整一周的时间,每天都是早八点到晚上或者说凌晨吧,手上、身上都是材料碎屑、U胶什么的,一宿舍人都是。现在我都忘了那个住宅叫什么名字,只记得是密斯的,以及老师四舍五入算是夸了我两句:你还做了里面的细节啊;这个标签做的还挺特别(大概是这个)。
建筑大师的自传,我心里的预设是一个文字版的作品集。然而不是。这是弗兰克·劳埃德·百科A梦·赖特全方位的自传。又充满了丰富的思考和情感,就像一部小说。可能是我到现在读过最好的自传了。虽然也读过不多。
建筑大师的一些理念和坚持
他自己说是“理想加劳动”对抗“金钱加权威”的历险。
他在障碍重重的现实里仍然建立起乌托邦式的塔里埃森,赖特真的是充满能量的人。即便不是像终生的追求这么重大的一件事,不随洪流地坚持一点自己的想法,常常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如果只说建筑的部分,比较喜欢书里代到的一个评价,真诚朴实:

百科A梦·赖特
赖特又不是那种处在圣殿高处式的人物,或者生活无能的天才,他和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深度接触,可能并不是有意地做了很多建筑大师以外的事,但那些也不是和建筑无关。









——“采购大师”要单独说说——
每次读到赖特介绍自己的新技能都忍不住笑,特别是有时候明明打算看书催眠的,然后笑清醒了。特别是他的技能点中的采购一项,他是首席级的。书里详细讲述的是他在日本采购浮世绘的经历,其中也有他关于“东西方一些历史”的观点。每个人都经不住显微镜下的查探,我觉得在显微镜下,赖特是真实的。









赖特和他亲爱的大师以及朋友们
——赖特与沙利文——
赖特离开校园以后,大约一年就来到了沙利文的事务所。两人一起工作四年后,算是因为一件小事、后来再看也许是命运的契机?……总之赖特离开了沙利文。但是他说起沙利文,常常加上:亲爱的大师。再加上沙利文的晚年——“谈到他即将出版的自传;他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些许的收入”。这一段故事还是让人禁不住感叹。







——赖特与密斯——
如果不是有过牢的业务基础,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


——赖特与沙里宁——
非常好笑。可怜的赖特。


——赖特和他的朋友——
遗憾的事。


赖特的一些话
赖特就像一个全能型的选手,并且一直在审问思考,所以觉得他是百科全书,是哆啦A梦。这是他的不普通。但是普通的我们很多人,我以前以为,虽然有行业不同、视域不同,所以有不了解或者误解,但大体上不会闭塞于自己的小环境。然而还是常常听到比如:90后怎样怎样、理科生怎样怎样……这样的话。不是大事、但还是久久地不舒服。初次见面,天才的沙利文就认可了才20岁的赖特;如果一些人口中的建筑师、规划师们,就是ta说的那样的人,那我们所在的城乡社会,就只是生存的场所而不是生活的空间。为什么总是有人喜欢轻易地给别人贴标签?



















一些其他的



赖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确定方向的,然后经历了这么深刻的人生。读完几天以后想一想,觉得有点像梦一样。平常我们有很多的迷茫,是还没有找到可能存在的天赋?还是还没有坚持到足够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