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
和《战狼2》一样,这部电影的前期营销促使那些不常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买票而入,掩面而出,并为它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指数级传播。《药神》讲述了一位慢粒白血病者的意外到访,打破了神油店老板程勇的困顿人生,他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收获巨额利润的他,生活剧烈变化,被病患们冠以“药神”的称号。但是,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也在波涛暗涌中慢慢展开。2018年最值得一说的现象级电影,令人欣慰的是,它最大的卖点不再是主创的阵容,搞笑的噱头,也不是IP的拥趸,奇幻的特效,而是现实主义批判。至少对国内的观众来说,电影不再只是爆米花,只是视觉奇观。尽管《药神》的这种批判和第五代导演早期的电影无法同日而语,但可以触动大部分人对医药制度的关注和医药公司生产药物的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首先从矛盾双方看,主要矛盾是吃不起药只能等死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与定价高昂的生产格列宁的医药公司,矛盾表现为代购廉价印度格列宁的保健品店老板与应医药公司要求抓捕假药(代购仿制药)贩子的警方之间的冲突。上映后网络上连篇累牍的评论文章都指出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医药公司的高昂定价其实是与其背后研发试验成本相匹配的,《药神》将医药公司符号化为一个中饱私囊、剥削患者甚至将势力渗透进警方的大鳄,这是对现实中的医药公司极不公平的损害。药品的定价并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商,还有关税、医药部门等层层累加,《药神》的剑应当指向中国的医疗体制,而不是要求每一个生产者都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做药引。
在人物塑造上,徐峥的表演可以打9.5分,他饰演的程勇把普通的底层中年人的油腻、粗俗、短浅和困顿完美地表现出来。很多人批评将程勇设置成非患者失去了事件原型的贩药动机(出于自救),但我认为电影的观众一定是大多数的非患者,程勇在面临经济危机、婚姻破裂、至亲病危的几重困境下,去冒违法犯罪的风险,利用原本印度神油的渠道代购格列宁是合理的。就像茱莉亚罗伯茨在《永不妥协》里面塑造的那样,人物在困境中的选择可以颠覆本身的性格。不合理的地方在于程勇在印度寻找生产商并成功把药偷渡回国内的过程处理得很粗糙,过于顺利简单。程勇借患者发财,挡了大药贩子张长林的财路而被威胁,他果断地放弃了代购,转而做贸易。接下来影片要解决的很大问题是如何表现原本瞻前顾后的程勇从药贩到药神的转变,导演的处理是安排主要患者吕受益病死,程勇在葬礼上回到患者群体中,看到患者责难而乞求的眼神,他决定重新代购,并且这次是分文不取的帮助。这里的转变非常大,以至于有点中国版辛德勒的味道,到最后用自我牺牲的方式企图把药留给患者,自己甘愿被警察抓捕。令我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程勇把车横在警察与患者之间,无疑是影片最锋利的一笔批判,罪犯落网引起的不是观众正义的快感,而是愤怒和同情,只是为何把矛头引向警方,我对此是存疑的。
总体来看,《我不是药神》将一部悲剧用喜剧的方式商业化呈现成功扩大了受众,行文流畅,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探索是一大利好,愿日后可以看到更多诸如此类的影片,瞄准靶向,批判现实,入药人间。

© 本文版权归 ᥫᩣBᴀᴅBᴜɴɴ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