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同学---面试教程帖
3个误区:
01 突出“我优秀”而不是“我匹配”
经历之间缺乏积累和关联,面目模糊,没能体现与目标岗位之间的匹配性
02 只讲“自己想讲的”而非“面试官想听的”
面试官的确喜欢听故事,但是他们真正喜欢听的故事不是你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而是你在工作中如何取得成功(或者哪怕是失败)的故事
03 照搬面经帖,而不是从中迁移有用的信息
经验和理论是不一样的。经验告诉你的,是别人成功的路径,对你未必适用;经验告诉你的,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由此出发,你可以推断出N多条可能的路径。
看面经的正确方法是,分析别人成功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迁移。
1 你的简历决定了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
面试官的核心思考问题:1)你最快需要多久,才能上手这份工作?2)你在这个岗位上,能创造多大的价值?
针对这两个方面,他会从4个方面考察:过去经验、知识结构、能力组合、加入意愿。
在简历环节,侧重考察过去经验;笔试环节,侧重考察知识结构;面试环节,可以通过近距离的互动来了解对方,侧重考察能力组合与加入意愿。群面考察的也是能力组合,面试官会根据你在一群人中的表现,来评估你的临场反应、人际沟通、团队管理和危机处理能力。
简历书写的3个原则:1)选择切入点,强调匹配性;2)呈现挑战性,强调难度;3)证明完成度,强调事实性效果
01 选择切入点,强调匹配性
任何一段经历,几乎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我们只需要根据岗位描述中提到的需求,从自己的经验中,挑选出最匹配的那些即可。
比如,你有一段做新媒体小编的经历,如果投的是一家国企,则可以强调自己的【文字写作经验】,因为国企经常需要写材料,会看重员工的文字写作能力;同样这段经历,如果投的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位,根据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等岗位性质的不同,你可以分别强调自己的【用户思维】和【内容产出能力】。
02 呈现挑战性,强调难度
当你已经从自己的经验中,筛选出最匹配的经历,此时要记得从中挑选最困难的任务进行展示。
面试官会很在意你最短需要花多久才能上手这份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就是你之前工作的难度系数。一般情况下,面试官会相信,你之前完成的工作,任务难度越大,你越能快速适应新的岗位。
面对竞争人数较多的岗位时,尤其要注意这点,因为在很多份类似的简历中,面试官会进行横向比较。
3)证明完成度,强调事实性效果
让面试官知道你做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证明:虽然这个任务很难,但我完成的特别好。
因此,当你从匹配的工作经验里,挑出挑战性最高的任务后,一定要记得说明,对于每一项艰巨的工作,你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并且,在呈现效果时,一定要把握原则就是,用事实论证(尽可能使用数据呈现结果),不用形容词描述。比如你想证明,你组织的活动影响力很大,可以通过参与人数、媒体报道数量和报道媒体影响力的大小等维度来呈现。比如你想证明,你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利润,那么你可以展示活动带来的收益增长率和成本降低率。因此在写任务效果时,可以思考一下,它的效果,可以从哪些维度来评估呢?每个维度,是否都能够找到数据支持?
此外,在对效果做了量化呈现的基础上(就是把形容词换成数据),还可以增加数据的对比。把数据放在一起时,数据本身就会说话。假设,你在简历中提到自己成功组织了一场市场活动,参与人次达到2万人。增加数据的对比如下:首先,你可以对比【投入资源】。你所花费的成本,是否低于往期?比如,你花了更少的时间和预算。其次,你可以对比【获得的收益】。你是否提升了与收益直接相关的指标,比如品牌曝光度、销售增长额等。
补充两个原则
1)经验可以选择性呈现,但是无法无中生有。
方法的前提是你有真实经历,可以在此基础上挑选、切割和展示,这不是作假,而是提升表达效率。
每次准备简历,都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可以每隔3个月就更新一次自己的简历,不是为了跳槽,而是为了对比自己的成长速度和市场价值。
2)企业要的不是偶然的成功经验,而是可迁移的,知识储备和内化能力
企业看中你过去的成功,是希望你可以依靠这些能力,在未来创造更大价值。所以除了打磨简历,让它充分展现你的竞争力,你还需要及时梳理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之后的笔试和面试做好准备。
在笔试中,需要尽可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考察点,然后用结构化的方法去回答。专业力绝不是滔滔不绝,而是一针见血。尽可能用中等篇幅,说清楚你的核心观点,和必须展示的细节。
2 你回答问题的方式展现了你的思维能力
面试核心考察的是【能力组合】与【加入意愿】。其中,你体现的【能力组合】越有吸引力,你在【加入意愿】中的谈判筹码就越多。
面试官看的是【现在的你】如何去呈现和反思【过去的你】。从中拆解两个重要问题:
1)如何呈现和反思过去?
2)如何把握当下和面试官的互动?
如果面试官请你讲一个你在过去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故事,你会想到哪个故事,又会如何讲述它呢?--【结构化思维】的表达模型:STAR法则。
在讲述成功故事时,先交代任务背景,把面试官拉到故事的起点。再点明任务目标,突出挑战性。接着说明你的行动步骤,行动步骤要详略得当,充分调动好奇心。最后清晰交代结果,方法可以参考简历提到的原则。
此外,还可以加上一个L,learning,STARL,即做完一项工作后,你的总结和收获是什么。还可以进一步从learning中总结方法论。
此外,在与面试官的互动中,他们还在考察你的【用户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你能不能准确判断,面试官究竟在问什么。其实,每个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真实的问题。如果面试官问你:“你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是什么”?那么,他究竟想要了解的是什么,他又为什么要了解这个?其实,面试官问这个,不是想了解你的人生境遇,也并不是想了解你的情感状况,他其实是在问:“在工作中,当你面对极度的困难和压力,你是如何应对的?”而他真正想要考察的是,你的抗压能力如何。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你最近在看什么书?你在工作中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是什么……
澄清问题的工具:Simon Fisher冲突层模型(剥洋葱模型)
表层需求:你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是什么?
利益出发点:在工作中,当你面对极度的困难和压力,你是如何应对的?
真正需求:你的抗压能力如何?
人总是习惯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们要像剥洋葱一样,从“表层需求”,剥到“利益出发点”,最终剥出“深层需求”。因此,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理解面试官的利益出发点?显而易见,他在意面试花费的时间;在意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你和职位匹配的关键点;他在意招聘你的风险;他在意你是否愿意并且胜任这份工作……
最后,如果你在面试中表现出色,面试官在兴奋的同时,也会开始有压力,因为他想要留住你。你面试表现越好,面试官在可分配的总量下,愿意付出来留住你的资源就越多,这就是所谓的你的谈判筹码。
当面试官开始关注“你最快什么时候能入职”、“你手头上是否还有其他offer”、“对于入职你存在什么顾虑”这些问题的时候,面试进入到了考察【加入意愿】的环节。
面试官通常会从三个维度来吸引你:待遇福利、文化氛围和愿景感召。待遇福利,是你的生存需求;文化氛围,是你的归属感需求;愿景召唤,是你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个过程也是相互选择的过程。你需要了解,在你目前的这个人生阶段,你更看重哪块需求;同时,详细地了解每一项需求,公司能够给你到的程度,也会极大地影响你入职后的工作状态。因此,在【加入意愿】沟通环节,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看重的想要的,如果面试官真的很想要你,他会和你一起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虽然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是可以努力分开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工作的收入和幸福感,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
蔚蓝色的心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5 14: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