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怎么从有限的人生中寻找意义——关于有限的珍贵和平衡的追求
最近的心情趋于平缓,生活也渐渐正常。
在适应中,我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对于“界限”的思考,人生而有涯,有时候我们受界限保护,有时候我们反抗界限,可能最后人生兜兜转转,自己还在界限中转圈。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不知是否只存在于理想境界中。
我慢慢找到想做的事情,并清楚的明白,欲望太多,精力牵扯,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比如,想做作家,就要每日笔耕不倦;想做研究者,需每日持续阅读论文和写作;想作艺术家,读书、观影、戏剧的输入;想要实现财务自由,自然要关注职场之道、金融理财、管理之术;想作心理咨询师,要有理论储备、内功修炼、实践经验。更不要说,我还想做好一个好女儿、好孙女,还有好的伴侣,足可见我是个何等贪心的人。
如果说人生前些年没有选择的余地,那现在就是,选择太多,迷乱我心。
我的贪心还在各处涌现。我刷剧,一定要刷到最后一集;我吃零食,一定要吃到饱;对于工作,我总贪心可以想要同时处理很多;对于爱,我希望我能得到别人的充分信任;
对于来访者,我希望我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拯救者;对于知识,我对太多东西好奇了,恨不得全都学会,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文章,我希望能面面俱到,即使思维零散,仍能被看作是“精品散文”。殊不知,散文是“形散意不散”。
对于死亡,我充满恐惧,我不仅渴望我身永存,我也希望我爱的人,也永存。若我是君王,我一定是个痴迷长生之道的。
有些可笑的是,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知足”的人,体现在对物质要求的不太高。后来想想,我对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想要做那么多事,还想要影响他人,青史留名,这种对于“永存”的渴望,其实才是最大的“贪婪”吧。当然,我还有个最大的理想,我想要和他人建立联结,想要和自然与宇宙共存。
我就像个要满溢出来的罐子,自己的东西太多,太杂了。
偏偏,我还有个批判的第三只眼,时刻冒出来,提醒自己这做得不对、那做的不好。
自己满了、又多评判,就容易沉重。而且,创作的时候,放不开,话题都是围绕自己。
所以未来更多要做的,是在认识到个体的有限性的基础上,学会剪掉那些多余的枝蔓。
聚焦于一个问题,允许自己贪婪,但也要训练自己的节制,放空自己,少加评判。
从另一个视角看,有限性不恰恰是做事情的动力吗?若人得以永生,则万事万物,就失了趣味,没有个体的挣扎和欲望在此中翻腾和抗争,人会变得懒惰吧,反正事情今日做与一万年之后做,都没差。限制,让我们更聚焦问题,更能把目光,放在当下。
所以,冥想和个人体验,是一个觉察和放空自己的方式。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排空,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填满。一呼一吸间,似乎蕴含了人生的全部道理。
上面是前天所想,今日听老师的督导,又有额外的思考。上面是讨论在有限性中找到真正渴望的东西,聚焦当下。而下面的课题是,如何在各种情境中,寻找平衡的状态。
老师说,对于求知的渴望可能是一种“不够”,但同时,我们又提倡一种“永远求知若渴”的精神,这会使我们保持谦卑和向上的动力。“有限的贪心”是需要的。
我猜想,贪心和自我的“满”,与“有限的、健康的欲望”,是一个连续轴上的两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这个轴上来回摇摆,有时自满、有时自我匮乏,有时平衡;有时贪心、有时知足、有时健康的贪婪;有时理想天真、有时现实世故、有时知世故而不世故。
平衡是人生的常态,但偏执的释放是人生偶尔的岔路和冒险。这两者似乎并不矛盾。
一生都在灼热的燃烧自己的人,虽然耀眼,但还是很辛苦的呀。贪心如我,应该会选择一条舒服、也能有一部分满足感的道路吧。
最后附一首很喜欢的小诗,关于不彻底的喜爱。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琥珀里的微光,
微暗的火,
一生都在半途而废,
一生都在怀抱热望。
——张定浩
每每想这些抽象的课题,最后总不忘提醒自己一句,回到人生的常识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