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走走停停,从龙骧大街到龙导尾,再往伍家祠

东山口想必不少人去过,文艺青年打卡地,绿瓦红砖小别墅,置身其中,让人有种回到民国时期的感觉。但是,还有一个地方,也类似东山口,却未过度开发,游人也少,若你喜欢市井,商业气息不怎么浓重的地方,那里可以走走。
那个地方就是龙骧大街。

据说是广州最早的豪宅区之一,由20多栋极具特色的民国私人别墅,形成一个民国特色历史建筑群,建筑大多是民族实业家和归国华侨出资建造,这也是广州市22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这里的建筑红砖混合结构,低矮整齐、错落有致,集西方、东南亚和广州建筑风格于一体。红绿砖墙、通廊阳台、罗马门柱、石米批荡、天台花园、绿筒瓦、曲尺栏、通廊阳台和铁铸花窗,中西合璧是这些历史建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因年代久远,有些建筑的窗和门都被换了,建筑的保护,是不能随意改动,尤其是墙体,若需要改,则需要向上申请,但一般都不会批准。建筑里面则是可以改动。

能把建筑保护起来,已经不容易了,而且还有人住,那最好不过,看过不少历史建筑,就立个牌子,可是建筑已经破烂不堪,甚至屋顶都塌了也没人管,房子,有人住才不会塌。
虽说这些建筑多不能给人进去参观,可看看外墙也好。

逛完这边,可以去附近走走,龙导尾,伍家祠,将军庙,这些老城区还保留着原有的老建筑和刻字石碑。


这个地方,好几个荒废的老建筑,也是一个流浪猫的乐园,附近的居民都会把猫粮和干净的水放那。可惜被拆毁了,而流浪猫的家也没了。



曾经拍的流浪猫
龙导尾在改建中,以前看到的几栋老建筑,已经仅剩一栋,安慰自己,幸好还有一栋呢。不知以后会改建成怎样,但此时,它如风中残烛,随时就灭。

有些建筑没了,可是铭记它们的石碑还在,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记载的方式。
在老城区瞎逛,留意地上,也会有意外的发现,一些大块麻石板,被磨得瓦亮瓦亮,有些麻石板上门还刻着字,有写街道名,也有屋上的门牌等等,很有意思。至于刻字背后的故事,自行挖掘吧!






附近有个伍家祠道,但一般不对外开放,第一次去的时候,大门紧闭,第二次去开门了,像普通的小民居,但是从上面的木雕来看,这个地方不简单。一个阿婆见我们好奇,就跟我介绍这个地方。 她说她很小就住这里,以前这个地方很大,但是后来被改建了,仅剩这一点地方。
查相关资料得知这个地方来头真不小。嘉庆八年(1803年),怡和行商人、祖籍福建的伍秉鉴在现今海珠区漱珠涌东边的安海乡置地百亩,此为伍氏在广州开基立宅之始。

图1 广州河南有一条流入珠江的南北向的漱珠涌(今已覆盖),涌之西是潘家花园,涌之东是伍家花园,两家分别是18、19世纪十三行行商的首富。彭长歆绘图
伍家花园(简称“伍园”)是19世纪十三行行商之首——怡和行主人伍秉鉴家族所建的私家庭园(园林)。伍家花园有两处:一处在河南,一处在花地。
河南伍园布局分祠、园及原有景物等多个部分,其入口处称伍家祠道,至今地名犹存。通过伍家祠道进入园内,其北侧有土地祠,南侧则依次排列荷塘、竹林,然后进入万松园。
河南伍园在伍崇曜手中继续建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公行制度结束及伍崇曜去世,怡和行商贸活动迅速衰落。伍家花园更在民国初期遭遇火灾,园中景物或遗失,或变卖,存世者唯有河南海幢公园的“猛虎回头石”。







现伍家祠道民居 用塑料板修补的防雨 伍家祠道民居内部,生活气息浓郁 如今这里已被分割几块,前面是厨房和洗手间已经小天井 遮挡视线的“屏风” 一口古井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哎,让人唏嘘不已。
附上周边拍摄的一些照片,老城区,永远不会老。总会有「新」的东西出现在你的镜头。


民居上的「雄鹰」 破窗


破窗





花砖 红砖上的「不死鸟」 一栋挂着历史保护建筑牌子的房子(内部





龙珠商店 独坐 腊味与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