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小品集(33.119.126号)
贝多芬op126这六首小品献给他的兄弟,他自己对出版商的话中说这几首小品可能是他完成过的最棒的作品。
虽然贝多芬最知名的小品,“致爱丽丝”也是一首小品,但和这几首的类型是完全不一样。这六首小品虽短,但每首都言之有物,甚至可以说有深邃的留白。从第二首小品开始,后面几首小品可以组合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的模式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Op.127类似(Lewis Lockwood观点);第一首小品和贝多芬的第二十八号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一部分颇为类似;第三首小品和第二十九号“锤子键琴”奏鸣曲的慢乐章一部分颇为类似;最后一首小品和第九交响曲终乐章的开篇类似。
甚至可以说,这几首小品是贝多芬自己把喜欢的作品中喜欢的段落抽离出来,单独润色出版了。这个Yevgeny Sudbin的演绎也充满活力和灵性的处理,值得欣赏!
一半是因为呆在家太忙,一半是因为要刻意做出某种姿态,这次听贝多芬作品126号只听里面小调的几首,尤其是第四首,一开始的密接的复调,不断被蛮力震断,三声中部旋律单纯,但在我听来有些瘆人,左手不停地拔进来一抹抹空虚的斜阳,透着不易觉察的寒意。
作品126几乎是贝多芬最后的键盘作品了,有着贝多芬真正的晚期风格。作品111现在反而像个大俗,顶着终结者的光环,其实作品111的晚期风格远没有那么纯粹,在第二乐章里,个体努力着提升着自我的层次,直至炫目超拔之境。但在126那里这种个体提升却断裂了。作品111中依然可以辩认那个要为人类鼓吹勇气、树立不朽丰碑的贝多芬,但在126小调的那几首里,这个贝多芬却几乎不见的踪影,有时,像在讲陌生又老掉牙的故事;有时,旋律被修剪得像光秃秃的,和声大面积枯萎,仿佛在试图重温旧梦的时刻,落光了头发和牙齿的老情人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肯普夫萨尔茨堡现场是我目前的决定版。肯普夫彻底吃透了贝多芬晚期的风格,梦幻般的招无虚发。比起录音室里的表现,他在此处毫无保留、大刀阔斧简直令人目瞪口呆。强奏之力度所达到的震裂效果无与伦比,但同时这种毫无保留又是基于他对贝多芬作品高屋建瓴的洞察与自身深厚学识,这些小品在他手中既被兴致勃勃地把玩,又被堂而皇之地供奉起来,这种矛盾正是贝多芬晚期的内在性格:人性中的魔性,热情、仁慈、高贵的同时又任性、淘气、粗鲁;时而狡猾、顽固、老气横秋,时而正直、变通、灵光四射。肯普夫所达到的高度后人实在难以望其项背。
李赫特只见过他现场的第1、4、6首,第四首过于神经质,魔性有余而人情不足。某些音失去了独特的信息量,听上去麻木石化,有着机械复制的痕迹。古尔德初听颇有见地,但多听几遍,便觉得他是用他那套坚守复调的思路在收编贝多芬的作品,复调的密接从未被真正震开,作品本身是被讥讽的。施纳贝尔与布伦德尔的相似之处,我也是最近才略有体会,唱得多,说得少,有时总感觉有些什么亮泽涂抹于作品。希曼的录音是我一直很期待的,但听后略感失望,我认为他没有进入作品(小调那几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