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豆瓣开分仅6.5,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强行翻拍日剧?
最近,随着《下一站是幸福》和《新世界》两部热播剧的先后收官,卫视之间又迎来了新的一轮收视“抢夺战”。
2月18日,湖南卫视安排《完美关系》接档《下一站是幸福》,凭借聚焦公关行业的新颖职场题材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可惜剧集表现高开低走,豆瓣评分也一路下滑至4.8分。
竞争对手“出师不利”的境况,可以说给了接档《新世界》的电视剧《安家》一个极好的机会。该剧原名《卖房子的人》,改编自平均收视率高达11.58%的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由著名编剧六六执笔,孙俪、罗晋两位实力派演员主演,还请来了海清、韩童生、李宗翰、丁嘉丽、胡可、闫学晶等众多知名演员客串,整体阵容相当强大。

然而照目前的局势来看,《安家》正在重蹈《完美关系》的覆辙,尽管首播收视率强势夺冠,但后续表现有疲软之势,口碑两极分化严重,豆瓣开分仅6.5分,可以说同样出师不利。


日式喜剧被照搬成职场剧带来违和感
作为翻拍剧,评价不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因为“水土不服”,毕竟这是一直以来内地翻拍日本影视剧始终面临的问题。《解忧杂货店》《深夜食堂》《问题餐厅》等翻拍影视作品纷纷“折戟沉沙”,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社会现实和文化跟内地存在很大的差异,越试图保留原汁原味,只会越让观众觉得别扭。
不过,对《安家》来说,首要矛盾其实是“题材方向”上的问题。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确实是以房产中介行业作为背景,但实质上是一部女性励志喜剧。女主角三轩家万智作为零败绩的王牌房产销售,人设自带漫画式的夸张,态度冷酷且不近人情,经常在鼓风机的加持下对着下属大喊“Go”,口头禅是“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

尽管看起来仿佛机器人,但女主角北川景子刻意浮夸的表演风格和极具“三轩家”特色的幽默元素相得益彰,以直击问题核心予以解决的“爽感”和快节奏的剧情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
反观购买了《卖房子的女人》版权的《安家》,编剧对喜剧元素进行了大幅淡化,试图将其改造成一部符合内地现实生活的职场剧,照搬女主角行事风格和剧中角色构成的同时,却改变了女主角的性格设定和剧集类型,导致观众产生挥之不去的违和感。

日版女主角三轩家万智几乎没有所谓“人类情感”,工作风格专断霸道,但种种非常规的销售手段都建立在她独特的世界观和对房子的细致观察、对客户心理的极致揣摩之上。到了《安家》中,女主角房似锦王牌销售的“招牌”成了不择手段追求业绩和不遵守职业规则的“挡箭牌”。不可否认,以“利益至上”为最高准则的人在现实职场中并不少见,但想让这样的主角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可实在艰难。

搬来了外部架构,却搬丢了精神内核
《安家》没有播出之前,很多人对于编剧六六在《蜗居》之后再度聚焦“房子”的作品是格外期待的,六六也曾表示跟原IP相比她的作品会更加强调故事性。
不过,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两部加起来只有20集,再加上特别篇《卖房子的女人:回来了》篇幅也相当有限,电视剧《安家》则长达53集。尽管能看出编剧想要尽力保留原剧中单元化的故事结构和紧凑的剧情节奏,但开头几集将人物矛盾全面铺开的结果,就是作为原IP最大亮点的温暖励志主题被模糊化,取而代之的是《安家》中各方对于利益的争夺。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讲的当然是卖房子的故事,但是在展示女主角三轩家万智高超销售技能的同时,它也在以一种轻松的形式,通过女主角对于客户最深层次需求异乎寻常的洞察力,带领观众品味形形色色的人生,重新审视房子甚至“家”对每个人的意义。

比如三轩家万智之所以会向医生夫妇推荐他们原本不考虑的大开间公寓房,是因为房子不仅离医院近,医生夫妇和儿子也需要能够亲密共处的空间来增进感情,这套房子是否难卖并不是她首要考量的事项;她带来假客户向真客户施压的前提,建立在已经彻底确认了客户对于房子非常满意,只是一时难以下定决心的基础之上。
可这些故事元素到了《安家》中,被串联成了一宗充满勾心斗角、一切以利益为先的连环房产交易,不仅没能为房地产中介行业正名,还引起了观众对于为了抢业绩撬同事资源、人肉客户、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诱导客户做出选择等做法的种种争议,导致女主角房似锦的形象有发生“崩塌”的危险,极大地损失了原剧情给观众带来的思考和其中蕴含的温暖力量。


打动观众靠的是真情,不是剧情
《安家》的开头几集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能看出编剧为了抓住观众所做的努力,虽然剧情和房似锦的人设被吐槽,但在房产中介行业的写实程度、剧情节奏和多线剧情的设计上都颇有看点,孙俪和罗晋的演技也始终在线。
因此,豆瓣开分仅6.5分,截止发稿前继续下挫至6.4分的评价似乎有些过于“严苛”,而剧集口碑两极分化跟为了立住房似锦人设,不得不持续激化人物之间的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
要应对这个问题,需要编剧拥有强大的平衡能力,引导观众去寻找戏剧和现实的边界。对于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来说,过分的戏剧化会让观众感觉虚假,难以产生共鸣;可是过分写实有时候也会破坏观众对角色怀抱的期待,导致观感降低。

尤其像“买房”这种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题材,也注定了格外容易触动观众的“痛点”,所以在改编此类国外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光要做到剧情的本土化,也要对精神内核有足够的关照。为了营造戏剧冲突而过分突出冰冷的利益只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固有印象一旦形成,即使在以后的剧情中进行缓和甚至“反转”恐怕也将难以回天。
© 本文版权归 影视圈Magazi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