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给我一条狗
像我对你也不敢讲永久。
几年前看过冯唐的一本书,名叫《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大概讲了一个青春期的男孩迷恋一个姑娘的故事吧,具体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
我十分羡慕那些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欲求是什么的人。譬如说十八岁想要一个姑娘,二十五岁想要一个家庭,三十岁要生个二胎,四十岁腰缠万贯,六十岁儿孙满堂。等等。好像每到一个新的阶段,就又拨开了一层云雾,日子越发的清晰明了。
步入18岁是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结束了每天晚上十一点睡觉早上六点起床这种规律而充实的学生生活,终于可以肆意的追剧、听歌、看闲书了。只是书中或剧中没有给我“18岁应该如何度过”的启发;我听过很多情歌,也没有真的听出情窦初开的模样。一切都轻飘飘的,除了体重。暑假过完迈入大一,我的体重从43Kg飙升到48Kg。如果问我这时最想做什么,大概没有比减肥更加迫在眉睫的事了。
曾经觉得18岁很重要,因为过完18岁就成年了。18岁之后觉得20岁很重要,因为过了20岁就开始奔三了。再之后觉得25岁很重要,因为离30岁就越来越近了。而当30岁近在眼前时,我却不知道30岁是不是那么重要且特别了。
每长一岁,也期待这一年会比上一年更好一点,比如银行卡余额的小数点可以往后移两位,脾气更好一些,体重再轻一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但事实上,每长一岁,除了又多读了几本书,多走了几段路,多学会几个和弦,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区别,更谈不上有什么志向可言。
我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没有长进且自知,也没有想好这个阶段或是下个阶段要给自己定下什么伟大的目标。
认真想来,我其实是有过雄心壮志的—不过时至今日大概只有一次。我已经不记得那是哪一年,在哪家火锅店或是烧烤摊,意气风发的跟某位男闺蜜打了个赌:28岁前一定结婚。赌注是:若谁没有完成,则无条件去完成一方的家里抹屋扫地,做牛做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现在是2020年。还有半年时间就到那时看起来遥遥无期的28岁了……我当时一定是脑子进水了。
19年12月30号,那时瘟疫还没有爆出来。因为长期头痛失眠,那天我去医院检查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做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检查后,医生告诉我只是偏头痛,终于长舒一口气。为了庆祝没有得什么绝症,那位男闺蜜提议说请我吃火锅。
清姐在16年时结婚,随后生子;那位男闺蜜在两年前的国庆节办完了婚礼,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三个人碰面是什么时候了。但曾经的三人组即将变成七人组—他们两个三口之家,加一个老老实实不敢多言的我,那男闺蜜却不依不饶,偏要提到当年的赌约,并敦促着我时刻做好履约的准备,大冬天给我紧张出一身冷汗。场面一度惨不忍睹。
我X。
我只好拿出当年的气概端起酒杯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并默默想着喝完这顿回去就把他拉黑。
那天在我家附近吃饭,我喝得差不多就自己提前走了。之后没多久,疫情全面爆发,作为警察叔叔的男闺蜜,被安排在前线天天值班,偶有闲暇也发来问候,并表达一下他对战死疫场的担忧。我没心没肺的安慰着他祸害遗千年,他肯定死不了,并表示等疫情结束要再好好喝顿酒。
倘若那天便知道有这样的风险,我想我会再多喝一些,像几年前一样撒泼,再让他当一当海螺姑娘—毕竟这种机会也不那么多,折磨他一次算一次。
我还是希望他好好保命,不然爽约并把他拉黑这种事情就没有意义或乐趣可言了。
不然谁来证明我也是一个有过“志向”的人?
如果人生没有什么志可言,那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动力应该是什么?
很早就认识并接受了自己的平凡,胸无大志已是定局。但我一直自诩还算是个有点爱好的人—总要给自己找点苟活的理由吧。
从大学开始坚持跑步,学吉他(尽管多年以后的今天还是弹得很烂;,想看很多书,想去很多地方,想在每个地方拍一张满意的照片,想开开心心的追星,听很多场田馥甄和杨千嬅的演唱会。于是我有了很多好好活下去的正当理由。
我讨厌犯错,处处谨小慎微,并期许把每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我讨厌强求,握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即使长命百岁,一生也不过剩下几十年的光景而已,时间难道不应该用在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吗?
自律才能自由,我一直深以为然。我就这样过着节制的生活,虽然时常感到紧张、焦虑,但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直到最近又开始头痛失眠,无意间和一位朋友说起。
对方说:“你这种人就是对自己太严格了,当然容易紧张,再加上没什么爱好,又不懂得调节。”
我:“我没什么爱好???”
对方:“别跟我说什么看书啊学习算爱好,这些只会让你对自己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紧张。”
我:???
对方接着说:“你应该学会放轻松一点。不要不允许自己犯错。不要给自己那么多设定。不要老想着未来怎么样,以后的事谁又说得清呢。我反正想见的人就一定要见到,想念谁就一定要让他知道。”
我:???
我突然不知道什么才算是爱好。如果抽烟喝酒打牌算爱好,那我确实没有爱好。如果玩游戏撩骚打炮才算爱好,那我也确实没有爱好。如果不能使人完全放松的都无法称之为爱好,那我好像真的没什么爱好。
我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或许他表达的只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观吧。
不同的设定可能是导致不同选择的根本原因。倘若生命只剩下几个月,那么注重当下感受自然是最为紧迫的事。而对我这种要活到一百岁的人,可能不适用?关键是人生的长度好像并不在我的掌控之中。
未来尽不在掌控之中,于是这一题我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若要说还有什么事是我稍微能决定的,希望三十岁时给我一条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