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我亦有自知之明,所悟或去老子远矣,但或不失为一种思路和方法,供大家批评。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無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 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帛书本老子比道德经成书更早,可以观照着看,帛书本的句读其实比较清楚。而以上道德经第一章的断句,是我根据自己理解标注的。
第一章开宗明义,句句都难讲。劈面而来的“道可道非恒道”,惊天动地,初读高深莫测,对照道德经中其它章节又仿佛不知所云了。为何?道德经内到处是“道”,仔细推敲,又不完全是一回事,且不说有名词动词之别。哪怕都是名词的道,也有分别。我勉强说说我自己粗浅的理解,以下摘取了一些含道的句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摘自第四十二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摘自第三十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摘自第七十七章)
第一句的道生了万物,无所不包。既然无所不包,万物所归,怎么会有不道、有道、无道?怎么会有天道人道之别?于是道除了“道生一”的道以外(姑且称作自然之道),还有老子认为的圣人应该走的道(姑且称作当行之道或圣人之道),以及在走的道(所行之道)。其实也不用处处细分,但得有这样的概念,否则恐怕会影响理解。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章中偷窥一下“自然之道”,老子在第二十五章里是这么描述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合而成,比天地先有,独一无二,无所凭仗也不会改变,一直运行从不停歇,可以作为创生天下的母亲。有人执着于弄明白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我建议不要从道德经中找,老子若是能更清楚地说明它是诸如“规律”之类的东西,他缘何不说,缘何做了这么一堆形容之后,还自谦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为什么说是谦虚?他不敢“名”它啊,有名是万物之母,老子若是名它,就有了一层去创生它的意思了,关于“名”之后会说。而关于自然之道,我只能说到这里,因为老子也不敢且没把握说下去了。
所以道(自然之道)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再看这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取走多的部分来补充少的部分,人之道反而取走少的部分来供给多的部分。显然此两者分别是天和人正在行的道,且明显不同。道法自然——它也就是它自己的那个样子,它存在就存在了,从这个自然之道身上我们恐怕是看不出太多东西(老子能看到的都写出来了),但天法道,天是效法道的,天之道身上就有自然之道的影子,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该行怎样的道。
那么当行的道或圣人之道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行于道上呢?部分答案在第四十一章的这几句描述里: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光明之道好似昏昧,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不平。我斗胆转译成能让修行者听懂的话:当我感觉到我的无知,我其实就是走在了光明之道上,当我懂得退让,我就走在了前进之道上,当我的脚下崎岖不平,我就走在了康庄大道上。
再回头看第一句话——“道,可道,非恒道”,了解老子“道”的几个基本含义后,这句断句应该并不难。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中这句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更清楚了。我认为最好就不翻译了,强翻的话,我大致会作“圣人之道可以走(可以说),但是走法并非不变的(寻常的)。”说和走,不变和寻常,虽然意思不完全一样,但没必要细究,本就可能兼而有之。认识到老子的世界观和核心思想后,我甚至怀疑他就是故意不把话说清楚的,只有在这模棱两可之间,含糊其辞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他话说满了说全了就失了。
再来看第二句——“名,可名,非恒名”。 为什么说:“名,可以给他们取名,但又不是不变的。”请看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多数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粗看或许没什么问题,但仔细思考,我还是有困惑的。且不说这行文手法了。毂之辐、器之壁,室之户牖也是之所以成车、成器、成室的必要条件。房间里的空间自然有用,但难道窗户和门只有利没有用吗?不用门怎么进房间?在第二章中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可以看作他的核心思想之一,我尝试用“有无相生”来读一下这段:三十根辐条作成一毂,当“这辐条”没有了的时候,就有了车的用处。(虽不完全算没有,但它之前单独为辐的状态是没有了,而是存在于“混而为一”里),埏埴也是一样,把它作成器,我们只会说这个壶那个罐,不会说这个埏埴吧。再来仔细读结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并非“有以为利,无以为用”。“之”字之别,“有”和“无”就在这里作动词了——“有之”:你持有陶土,它可以有利,“无之”:用了它(混入一中),它就有用了。然后我们回到“名可名非恒名”,既然一个事物的“无”恰是另一事物的“有”,名是不是就非恒名了?我之亡(无)实乃土之生也。我之生焉,谓人,我之亡焉,谓土。
再来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实话,这句话的句读我是有困惑的,所以我没有做句读。之所以用“無”不用“无”是因为帛书本中“無名天地之始”用了“無”,而“有无相生”,“当其无”等其余各处都作“无”。我猜度老子的“無”和“无”并非一回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摘自第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摘自第五十一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前两句似乎都指向“道”生万物即万物之母。第三句又分明在说“有”为万物之母。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对照帛书本看了,帛书本第四十章为“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天下万物”和“天下之物”的一字差别。再看帛本的第一章“無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又和道德经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万物之始”和“天地之始”的差别。所以对于这句的句读我有自己的看法,但并无把握,所以也不想赘述了。
毕竟“無,名天地之始”也好,“無名,天地之始”也好,抑或“無,名万物之始”,“無名,万物之始”,都在说一件事——天地或者万物的开始。为什么老子认为天地之始或者万物之始是無或者無名?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他不是用“无”而是“無”?是不是老子并不否定其存在,但他也就是人是毫无知觉的?我们自然是无法给认知空白处命名。而关于名,可以看一下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给此三者分别起了名字,有些译文做:“看不见的东西名叫夷,听不见的东西名叫希,摸不到的东西名叫微”,我觉得有些含糊了,结合老子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器免成”,私以为更确切的翻译是“看到了却没有图像的叫夷,听到了却没有声音的叫希,得到了却没有形体的叫微”。此三者无法究问(到底是什么),所以混而为一。
哪怕你看不到,我看不到,反正老子是感受到了。他是如何感受到的?谁的内心没有声音?老子不仅听到,而且是大音,对他来说恐怕振聋发聩,以致非要给它们起名字。这也就是“有名,万物之母”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个物不需要有形体,它指一切“存在”,乃至意识活动中,只要你能名它,你就好似创生了它。
再来最后一部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也是一句藏得很深的话,窃以为解题关键在这“无欲”和“有欲”的读法。感物而动谓之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猜老子想说的是:所以我常在感物而不动之间,来观察道的神妙,而又常在感物而动之间,来观察道的边界。言下之意,人在无欲时,道之于人就有无穷可能性,在有欲时,道之于人的限制就会显现出来。老子在第十三章中有说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之所以有患,因为有身。有身则有患。同理,有欲则有徼。看到不少人将句读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首先这里的“欲”就成了赘字,老子行文间非常多“以……”的句法,却并未出现过“欲以……”,而意思上“欲以”又含有想要、将要的意思,老子是没有去观道想要去观道吗?似乎很难说通。更为重要的一点,观其上一句“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是一条暗线埋在其中,到了“欲”这句,人就浮上来了。有人会问为什么老子会“常有欲,常无欲”,一会儿有欲,一会儿无欲。或许言外之意是他一得道高人,怎能有欲?那么,有人能够彻底无欲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人能彻底无欲,也没有人能永远有欲。食欲也是欲。比如,你想吃东西,于是吃了,于是酒足饭饱。想吃——欲,胃口——道之于你的徼,酒足饭饱——无欲(就食欲而言)。谁不是在这个循环中往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无欲有欲所领悟到的道的神妙和界限观之,这就是理解道之奥妙的法门。话外音是什么?——你不了解你自己,你也不可能认识道。仔细想想这句话,你会知道老子有多厉害!
再将第一章通读一遍: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篇未出现“人”,但恰恰我们才是关键,无名,有名,无欲,有欲,都是人和道和万物之间的奇妙关系。好了第一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章终于讲完了,权当提供一种解题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