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漫画经济学2:金融危机篇-笔记
海曼·明斯基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明斯基时刻:经济周期有大有小,很多小周期构成了一个大周期,明斯基时刻说的是大周期的转折点。
信贷:银行相信你在未来能还钱,因此在当下贷款给你。
信贷扩张:银行降低标准让你更容易借到钱。
信贷紧缩:银行开始少借出钱,甚至不借了。
通货紧缩:市场没钱,消费力低下,物价下跌。
对冲性融资:处在经济增长的初期。人们向银行借钱创业赚钱,然后再还给银行。最大的特点是能还上本金和利息。
投机性融资:处在经济增长的中期。最大的特点是只还得起利息。
庞氏融资:处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拆东墙补西墙、到处借钱还钱的情况。最大的特点是本金和利息都还不上。
——
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随后建立股票交易所和银行。
郁金香泡沫:荷兰发展起经济后,追崇量少而美的郁金香(从土耳其经奥地利到了荷兰),将郁金香变成了奢侈品,还建了很多交易所。后来一英国水手与船长因郁金香发生争吵闹上法庭,有人开始冷静下来,卖掉手中的郁金香。其他人跟风卖郁金香,但已经没有买家了。
有些东西很贵,但明显不值那个价,人们却一直往里砸钱投资时,就该知道那很可能就是金融泡沫,要保持冷静。价格虚高的东西别碰,要投就投有价值的,这叫理性。
——
南海泡沫:南海指的是南美洲。英国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需要钱,于是向老百姓发国债。国债到期时,政府拿不出钱还给老百姓,这时财务大臣牛津伯爵牵头建立南海公司,怂恿富豪去南美洲挖金子。当时南美洲是西班牙管辖,南海公司赚不到钱,富豪们决定向老百姓“割韭菜”,骗他们来买南海公司的股票。股市上涨趋势诱惑其他人开了更多的空壳公司,全国形成买股票狂潮。后来政府为控制经济,颁布《泡沫法案》,这一法案使人们开始清醒过来,抛售股票,股票暴跌。
——
密西西比泡沫:美国密西西比河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因为打仗和生活奢侈,耗费大量金钱,于是发国债,向老百姓拿钱,其后导致通货紧缩。这时赌神约翰·劳提议成立通用银行,印刷和发放纸币来代替金银货币,同时设立密西西比公司,跑美洲业务。实际上约翰·劳利用股票换取国债,同时印刷更多纸币,给老百姓去买股票,形成印钱->炒股->抵销国债->印钱的循环,结果因为纸币印刷太多导致通货膨胀。亲王孔蒂因为与约翰·劳不和,拉了三大马车的纸币跑到通用银行换黄金,银行拿不出黄金,这事被传了出去,人们终于发现这是一家皮包公司,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票大跌。
——
1837年美国大恐慌:美国独立后一路向西扩张领土(即西进运动),炒房团看到了商机,从银行贷款用来买土地,之后把房产抵押给银行,再贷款买地,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把美国地价翻了10倍。事实上市场上对土地没那么多需求,这时政府颁布限购令,购买土地只能用黄金。这一行为刺激了炒房团,他们纷纷拿着纸币到银行换取黄金。实际上银行的黄金已经用来还外债等,没有储备了,最终导致被炒起来的土地价格大跌。英国在这时落井下石,通过向美国加息(提高银行存钱和借钱的利息),带走美国资本,重创美国经济。这是美国第一次萧条,史称美国大恐慌。直到11年后在旧金山发现金矿,美国经济才得以恢复。
——
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美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起来后(柯立芝繁荣),经济发达。这时政府放任市场自由,不加监管,结果市场被垄断,贫富差距被拉大,穷人买不起商品,市场上产能过剩;银行想促进消费,放开贷款,可分期付款,导致银行借出的钱增加,事实上穷人还不上钱;企业扩大生产,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股市一片高涨,诱惑人们炒股,指望赚钱了还给银行。1929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有一批股民抛售股票,其他人慌了,纷纷效仿。股市开始一泻千里,银行破产,企业倒闭,人口失业,消费疲软,形成恶性循环。这次大萧条波及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总统胡佛开始干预经济,主要有如下几点:银行不能倒(政府拿钱给银行,贷款恢复);工资不要降(导致企业开始裁员);关税要提高(原意想促进出口,减少进口,却导致与欧洲发生关税大战)。一番折腾后,人们生活更糟糕,总统下台。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上任后干预经济,主要措施有:
1、整顿金融:废除本金位。本金位制度规定美元和黄金挂钩,两者价值要对等,不能瞎印美元。现在脱钩了,政府可以多印美元给银行。
2、调整工业:防止垄断再出现,限制大企业的无序发展。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作时长。
3、调节农业:补贴农民,减少生产,稳定农产品供应。
4、加强民生:以工代赈,政府搞基建招工,给工人们发工资,创造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