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讲的管仲和晏婴的故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有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易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看起来小气巴拉、斤斤计较、常常好心办坏事,当官被君王驱逐、打仗当逃兵、跟错了主子沦为阶下囚,却屡屡为所鲍叔谅解、明白。所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有治国之才,鲍叔牙更有识人之明,才让管仲得以有机会任政相齐,以致齐国“富国强兵”,“常强于诸侯”。这里讲管仲的故事,却更强调了鲍叔对他的了解,宽容,和帮助。所谓知己良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管仲“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太史公对管仲的评价很高呀。管仲能在那个时代“令顺民心”,知道民众的力量,富国强兵的基础所在,“知与之为取”,懂得给予即获得,很厉害。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的富有、特权比拟诸侯王,而齐国人不觉过分,那当然是因为管仲当得起这样的富裕和特权,民众理所当然之。
晏婴跟管仲不一样,“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是个“危言”,“危行”正直的人,而他的为政之道倒是跟管仲相似,管仲善于借势,找准时机扭转局势;而晏婴更顺应天时:“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斟酌权衡,以取得最大的利益。
石父和晏婴马夫的故事,这里大约更显现晏婴的见微知著,礼贤下士吧。
太史公对这两大知名政治人物“论其轶事”,从小处见真章,管仲和晏婴都是了不得的政治人物。太史公不同意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觉得他襄助齐桓公强盛齐国并没有错,仰慕晏婴的才干,想要给他当马夫去。然而,再返回去看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齐国的奇葩君主荒唐行径,混乱的局势,更觉得,管仲和晏婴辅助齐君,把齐国治理成诸侯强国,真是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