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随想

前日和一旅美老友探讨基督教信仰,交流得很坦诚。朋友不断给我看些书页及分享自身心得,我也踊跃坦白自身心路历程。 可能朋友感觉有些鸡同鸭讲,或读书杂有时候可能形成开悟的障碍吧!我理解朋友的苦心,但自叹业障深重,没法向唾手而得的幸福靠近,简单的相信对我而言太难了。 朋友强烈推荐了一本书,林语堂的《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我对异教徒这个说法比较反感,也没去找,反而恰巧看到一篇林语堂的文章《死亡的哲学》,谈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因应于对自身不连续生命的恐惧提出的解决之道或者说是救赎之路。 佛祖和上帝,当然是可以依靠的;复活、转世轮回、上天堂当然也都是很伟大的创想。但中国民族的思考范式虽然被诟病为过于实用主义,缺乏信仰精神,但也是极具智慧并且维系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几乎没有中断的文明,深以为然。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欲横流,做人做事缺乏基本的谦卑敬畏感恩之心的现象,确实也是触目惊心,问题根源在哪里呢? 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忽然想到教育孩子。有人引用了黑塞的一段话,大意是教育的目的就是去除人性本身的恶以达成中庸的目标。结果出现很多严重相左的意见。 有人觉得很对,应该严加管教,但不要中庸,要的是精英!这可能是支持灌输式刷题教育的; 也有人很愤慨,说当今教育抹杀人性云云,把孩子变成没个性的中庸之辈了…… 我没啥发言资格,也不敢乱发言,只是觉得黑塞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说法会在若干年后被一群莫名其妙的中国人关注,当然更没有推崇或贬低中庸的意思,甚至都不太理解,肯定是翻译的人信手拈来,用了个看似高级实则意思含糊的词吧。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但中庸之道可能是被理解得最五花八门的成语了。 “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中华民族至高智慧的核心理念,跨文化熔炉的三昧真火,确实弱弱乎其将息矣。 进入近代,禁闭的国门,上方大国的自尊被化外之邦的洋枪洋炮打的粉碎,几代文人志士高举各种习夷长技、洋为中用、德先生赛先生等,说法不同,但基本以自我否定为主。孔老夫子的地位也一跌再跌,直至上世纪中后期被作为四旧彻底破除,虽然之后借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名有所还魂,但面对打开了欲望之门的汹涌人潮,能还有多少影响力实在是难说得很了。 回到信仰问题。中庸之道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啊!从心所欲不逾矩,有容乃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释道,经世为儒避世为道出世为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所有这些的根本都是保持内心的平衡,这就是中庸之道,相比简单的相信,确实很难,但这也正是泱泱五千年耸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士人的精神优势。
我想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高度也是精神支柱。虽然面对飞速发展的外部世界,支离破碎的传统文化显得落伍显得不合时宜,所谓的各种国学大师国学班又都在教你如何厚黑如何当官如何做生意,真正懂得我们自身传统精髓的人或者想去学习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因此我们更迷茫。 我常和朋友说,读书不在多,而在乎精读经典,读《庄子》学做人的通透,读《史记》学做事的通达,学习中庸之道则不仅仅是读《论语》或者不怎么靠谱的解读,而是要学贯古今,融通东西。难吗?是很难,并且确实学无止境,但用于做人做事则没那么难。懂得人生需要平衡并且时时反省就够了。 昨天看一个热衷探险的兄弟分享人生感悟:人生需要放松,但不能放纵;需要放下,但不能放弃!就是这个道理吧。 追求物质不是问题,记得心灵的平衡也很重要就好了,所以要读书要思考要追求精神的丰盈。 2020年2月24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