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幽州行(二)
踟 蹰
内堂门打开,权相阔步而出,众官员紧随其后,我立刻站起,权相停住脚步回头看我,眼神疑惑地问:“你在何司供职,是何职位?”
“禀权相,卑职供职于主客司,任职事郎一职。”我行礼回答。
崔岐赶忙凑到权相身边,轻声细语地问:“阁老有何意?”
“这职事郎有些像我故去的一位友人,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权相略有感慨,旁边的官员四目相对,他已经走到礼部府衙口。
“这次赴幽州册封,礼部的名单已经定了,四司各抽两人,我们主客司负责藩镇朝聘,事关重大,所以你同我一道。”元炬说完喝了口水。
“禀员外郎,长生调职主客司时日不长,为何派我去幽州,何况我大病初愈……”我疑惑的问到。
“你都是权相的故交了,精明的崔侍郎还看不出来?” 元炬说完面露微笑。
我正要解释,被元炬打断。
“长生呀,前些日子权相在大堂的那番话,无论是有心或无心,大家都听得一清二楚,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崔侍郎做顺水人情让你去,对你来说是个好机会,从幽州回来我会多多美言的。”
入夜,长安城宵禁开始,城内各坊门关闭。我坐在家中,身旁案几上的油灯盏发出微弱的光芒,趁着微光我拿起旁边的五弦琵琶开始弹奏,其实赴幽州册封,我内心充满矛盾,可能顾虑的是虚弱的身体。
这时娘子从内厅走来坐于榻旁。
“还在为赴幽州之事纠结?”娘子关切地问。
我沉默不语。
“郎君貌似只去过东都吧,郎在府衙做事勤恳,几乎未出过长安,北地风光不同于长安,此行就当作放松身心,妾身若是郎君一定会去的,赴幽州来回不过半年,阿娘和孩子我会照顾的。”娘子看透了我的心结,我是内心喜好自由之人,虽有踟蹰,但内心仍想走出长安,走出这座繁华的城市,可能这是对抗身体顽疾最有效的办法,我默默点头以回应娘子的宽慰。
出 行
册封团出发前差事繁忙,首先要给沿途各驿站、州府、节度使发出文牍,通知接待事宜,其次要和吏部官员商议具体的册封流程,既要保证册封仪式得体,不失朝廷威严,也要让节度使倍感圣恩,每日反复的磋商、协调,几次入夜不能归家,只能宿在礼部府衙,经过半月的辛苦准备,一切安排妥当。
元和五年四月中旬的一天,出发的日子到了,冬季的凉意已经散去,春风吹拂着长安城,各里坊外路旁的槐树探出新芽,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去乐游原或更远的杜陵、少陵原登高望远,尽情吐纳温润的空气,届时会有无数唱传千古的诗句诞生。虽然河西之地尽失,但西市内的胡货还是源源不断地供应着,买家络绎不绝。五陵原的少年们骑着骏马溜达到平康坊吃酒,说不定能遇见心仪的娘子。幼童身着新衣头戴风帽,被阿爹阿娘抱着去道观或寺院祈福。金吾卫骑着高头大马穿行街道,马蹄溅起砂砾飞扬,行人纷纷躲避。城附近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面的冰盖已经融化,随着温度渐起,河水的湿气会进一步滋润长安,滋润着城里的每一个人。这样的景象年复一年,这座庞大的城市承载的悲欢都随着季节的变化消散,似乎只留下了无尽的欢乐,如天上之境。
册封团聚集于太极宫承天门等待出发,这只规格甚高的队伍由五百人组成,其中有导驾、引驾、车驾、鼓吹、后卫部队等。导驾是队伍前面开道的车辆,主要坐着官员。随后是两队骑兵及步甲队,作用是清道以保障出行。其后是手持十二面龙旗的士兵。龙旗后则是专用车队,其中包括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等。尾随其后的是一支鼓吹乐队,乐队之后则是由各种幡、幢、旌旗等组成的旗阵。旗阵之后又有分列于左右的青龙旗和白虎旗,两面旗帜的后面则为随行的官员队伍。引驾仪仗的后面才是特使乘坐的车辆。朝廷册封代表圣人的意志,所以外围则布列着禁军的骑兵和步卒,跟在禁兵后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黄麾、绛麾、玄武幢等组成的仪仗。走在仪仗最后的是后卫部队,分别手持弓、刀、戟、盾。最后由为骑兵和旗队组成的旗阵压阵,每支旗队所举的旗上绘有同一种传说中的神怪,如辟邪、玉马、黄龙、麒麟、龙马、三角兽、玄武、金牛等。至此,仪仗队结束。
我在导驾队伍中位居前列,裴相(裴洎)代表圣人前来送行,据说前一阵子他中了风疾,他拄着拐杖,身体欠佳,特使裴度在身旁一直搀扶着。
简单的送别仪式结束,伴随着乐器奏响,册封团浩浩荡荡的出发了。队伍经过皇城东侧延喜门,城内的百姓无不驻足叫好,这支气度非凡的队伍是大唐的尊严和形象,可这份尊严是与各藩镇妥协平衡的结果。
册封团出了通化门走上驿道,驿道连接着全国各道、州、府,主要用于传送文牍、信件和军队出征,驿道道路宽阔用夯土打实,每隔一段距离会有驿站,便于官员休息或换马,为了保证驿道畅通,一般不准百姓行走。行至五里,乡村映入眼帘,远处的农田井然排列,只有零星的房屋点缀着风景,偶尔会出现前朝高大的封土,干活的农户停下手立马跪拜,等到队伍走过才会起身。
册封队伍缓缓朝东北方向行进,身后巨大的长安城渐渐消失于地平线。行至五十里,太阳西下,眼前被一条大河阻拦,灞河是长安通往关东和南方的要道,东来西去的人络绎不绝,朝廷专门设置了官员进行管理。灞河上可见渡船和渔船,两岸有小客栈还种有柳树,这里是离开长安的人和亲友眷侣最后分别之处,送行人会给远行人摘下一缕柳条表达挽留之情,有很多绝佳诗句写于此,“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在灞河边,我想一位曾经的同窗,他名叫宫五忌,字辅臣,兴元府人。辅臣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因为家室卑微实在耐不住科考后的守选等待,便去了幽州作节度使幕僚。当年送别他时,我在灞河边作诗一首: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
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
多年过去,我们会不会在幽州相遇。(采自唐代李益《送客还幽州》)
入夜,册封团在灞河驿住宿,第二日清晨,册封团分批走过建于前朝开皇年修建的石拱桥过灞河,在长安人的眼中,我已经离开了长安。
长安到幽州四千余里,前路漫漫,会发生什么我无从知晓,只盼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