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的历程》二
(二)青铜饕餮
上章说到陶器的纹路风格偏活泼可爱,发展到铜器,也就是青铜时代,则更为沉重与神秘。
“饕餮”乃一种食人兽。面目及其狰狞,被广泛运用到青铜器的制作纹路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对应的这种动物,但在那个时代却具有“恐怖性”与“保护性”的双重宗教观念。“恐怖性”是相对于敌军而言的,战争在当时已十分频繁,不同氏族群体每逢战事,甚至小到吃饭都会占上一卦,当时的皇帝都得听“天”的。有战争就必定会有战俘,战俘都逃脱不了被祭杀于“饕餮”的命运,因此,它对异氏族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却是具有保护力的神兽。当今,当你步入博物馆,看到这些具有饕餮纹的鼎类器物,你绝不会有那是人们的威严心情,相反,你会体会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狞厉之美,因为此时的我们不会被任何宗教的观念束缚,我们可以用更加开明(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它们,此乃时代的进步。
文字是世界上最牛的发明之一,想想远古时期,人们想要记录些东西,还需要拿些个绳子一节一节的打结,真是心累,先不论是否有“仓颉造字”这么一说,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为后世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象形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字或对象,可能在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通过研究古代器物上的文字,历史学家们就能清晰地掌握文字发展史。
青铜器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郭沫若认为殷周青铜器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是“滥觞期”,字面意思可理解为粗制,简单,没啥含量;第二期为“勃古期”,“勃”有蓬勃之意,也就是黄金时代,多为鼎,厚重,神秘,兽面居多;第三期是“开放期”,开放就意味着旧式思想开始解体,因此这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就开始轻松化了,少了很多宗教色彩;第四期是“新式期”,接近生活写实面的作品纷纷问世。
然而,当青铜器只能作为艺术作品展示时,实际已经到了它的终结之处,战国青铜确实比殷周器物要巧很多,但人们更愿欣赏青铜饕餮的崇高美,毕竟这才是那一个时代精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