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札记
第一卷 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自觉个性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突显,低智等。 1、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自己成为行为受本能控制的动物,敢于发泄出于本能的欲望。 2、传染的现象。群体中个体借由情感与观念的暗示作用与相互传染,使所有个体朝同一方向转变并立即将暗示转化为行动。 3、群体成员在行为、观念与情感上与孤立的个人有根本区别。智力上,群体总是不及独立的个体,但是从情感及其引起的行为来看,群体可能比独立的个体更好也可能更糟,这完全取决于环境。一切都取决于群体所受的暗示的性质。 第二章 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1、群体的冲动、善变和急躁。群体几乎只受无意识动机的支配,他们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永远徘徊在无意识边缘,随时接受一切暗示的指挥。群体成员对事实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会立即被所有的人接受。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情感不论好坏,都会呈现出双重性——极端简单与夸张,这使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曾产生怀疑和犹豫。个体一旦成为群体成员,其智力水平就会大幅度降低,所以群体的情感要么无比崇高,要么无比低俗。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情感;他们对待各种意见、思想和信念,不是全盘接受,就是一概否决;不是视其为绝对真理,就是视其为绝对谬误。群体对权势顶礼膜拜,却对慈悲的心无动于衷。群体随时准备对软弱无能者揭竿而起,对强权统治者俯首称臣。如果强权势力时起时落,群体总会受极端情绪的左右而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肆无忌惮,时而卑躬屈膝。 5、群体的道德观。人都有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当独立个体成为不负责任的群体成员时,会完全放任这种本能。因此,群体的道德水平常常十分低下。但群体有时也会表现出表现出无私奉献、勇于牺牲以及公正无私等十分高尚的举动,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打动群体,并常常使他们不惜生命,慷慨就义。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观念分为短暂观念(譬如让某个人或者某种学说着迷的观念)和基本观念(譬如宗教信仰,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等)。无论给群体提供何种观念,只有当这些观念十分绝对、坚定而简单,容易被群体接受时,才会产生效力。无论一个观念最初是多么伟大或者正确,为了迎合群体的智力水平并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崇高而伟大的成分便会被剥夺殆尽。因此,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很少出现等级制度。 2、群体的理性。群体由于缺乏推理能力而无法表现出任何批判精神,无法辨别是非或者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群体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而绝不是讨论后采纳的结果。在这一点上,许多个体与群体一样。某些观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普遍认同,更多的是因为大多数人感到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推理得出结论。 3、群体的想象力。群体形象化的能力不仅非常强大、活跃而且易受影响。历史上,但凡表面、虚幻的一面,总是比真实的一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降服者与国家的权威是以群体想象力为根基而建立的。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群体信仰具备宗教情感固有的特性:盲目服从、极端偏执和对狂热宣传的需要。群体的一切信仰都具备宗教形态,受到某个群体拥护的英雄是这个群体真正的神。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可以确立自己的地位,是因为他们成功激起了群众狂热而盲目的情感,并使人们在崇拜和信服中发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这种情况任何时代概无例外。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简接因素 1、种族因素。环境变化和各种事件的发生可以看作是社会性暗示因素。当它们与种族性暗示因素对立时,它们的影响力只是一时的。详细论述请参考《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 2、传统因素。传统是以往观念、情感和欲望的体现。人类一直受传统支配,当他们形成群体时更是如此。表面上看,他们能够轻易地更改传统,实际上他们更改的只是传统的名称或外在形式。人类肩负两大使命,一是建立传统,二是这套传统的有益成果消失殆尽时尽力将其摧毁。然而,死守传统、极端反对变革的恰好就是群体。所以,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保留过去的制度,然后以微小而不易察觉的方式地加以改进。这种理想很难实现。 3、时间因素。一切信仰的产生、发展与灭亡都取决于时间,是时间使它们得到力量,又失去力量。 4、政治和社会制度因素。制度不是深刻影响群体特征的因素。我们应该承认制度与一个国家的兴衰无关。所有民族都受其固有的特征支配,一切与其特征不符的制度都只是一件虚假、短暂的外衣。 5、教育因素。教育既不能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能使人更幸福;既不能改变人的天性,也不能改变人天生的热情。假如受到不良引导,教育的作用就会弊大于利。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形象、词语和套话因素。语言的力量与它们唤醒的形象密切相关,而与它们的真实含义无关。那些影响最大的词语,往往是意义最不明确的词语。当我们想通过词语来影响群体时,务必要了解词语在特定时刻对于群体的含义。当发生政治动荡或者信信仰变化时,群体会对某些词语产生反感,这时,真正的政治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不改变事物本质的情况下,给它换个名称。 2、幻想因素。自文明诞生以来,群体就一直受幻想的影响。推动民族发展的主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群体从来没有渴求过真理,对于不符合胃口的证据,群体避而不谈。凡是为群体提供幻想的人,就容易变为群体的主人;凡是试着毁灭群体幻想的人,都会沦为群体的牺牲品。 3、经验因素。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使群体确立坚定的真理、消灭危险的幻想的有效方法。要达到这个目的,经验务必在非常大的范围内重复发生。 4、理性因素。群体不受理性影响,他们只能理解那些随意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想用严密的逻辑规律来吸引群体是根本不可能的。要让群体相信自己的观点,务必明白使群体产生兴奋的各种情感,并假装感同身受,接着运用最基本的联想和极具暗示性的概念去改变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章 群体的领袖及其说服手段 1、群体的领袖。当一群生物聚集在一起 都会本能地听从一个头领(领袖)的领导。领袖通常是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拥有强大的信仰,坚定的意志。聚集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领袖。大多数人,尤其是群众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专长以外,对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有过清晰而合乎逻辑的想法,因此领袖就成了他们的引导。 2、说服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断言越简洁,论证越贫乏,影响力反而越大。重要的修辞手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不断重复的话语会长久地扎根于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这里恰好是我们行为动机形成的地方。当断言不断重复成为流行观点,就会具备和细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 3、声望。声望所涉及的情感有两种:崇拜和恐惧。声望,一般会利用某个人,某本书或者某种思想来掌控我们的头脑,麻痹我们的判断力,让我们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使我们沉浸在惊讶与敬佩的情感之中。当声望受到质疑时,它就不再是声望。能够长期保持声望的神或人,都经不起争议的考验。为了让群体崇拜,请务必与之保持距离。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坚定不移的信念。建立普世信念的道路可谓困难重重,不过一旦它站稳了脚跟,它便会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无论从哲学上看它多么荒谬,它都会进入最清醒的头脑。宗教信仰提及的幸福理想,只能实现于来世,人们无法反驳。而社会主义的幸福理想却要在当下实现,一旦有人为此付出努力,就会发现这种允诺的虚无缥缈。 2、易变的群体意见。凡是与普世信念或者种族情感无任何联系的观点都是易变的,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任何舆论引导的力量,再加上普世信念的消失,最终将使每种信念都存在着极端的分歧,使群体对一切不明确触动他们直接利益的事物越来越冷漠。 第三卷 群体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1、异质群体 (1)无身份、无名位群体(如街头群体):缺乏责任感 (2)有身份、有名位群体(如陪审团、议会):责任感强烈。 2、同质群体 (1)派别群体(如政治派别、宗教派别) (2)身份团体(如军人、僧侣和工人) (3)阶级群体(如中产阶级、农民阶级) 第二章 犯罪群体(受无意识支配的刽子手) 1、无意识的行凶者 2、疯狂的大屠杀 第三章 刑事陪审团(比法官更具人情味的团体) 1、非高智商团体 2、情感的奴隶 3、无辜者的保护伞 第四章 选民团体(政治机器的杰出作品) 1、迎合制胜 2、无休止的争论战 3、普选权 第五章 议会(文明民族的理想象征) 1、现代文明民族的理想 2、掌控群体的机器 3、消耗财力和限制人们自由的机器。 结语:民族的循环过程 在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源不同的人,因为移民、入侵或占领等原因聚集在一起。环境的一致、种族间不断出现的通婚和共同生活的必要性发挥了作用。不同的小群体开始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种族,即一个有着共同的特征和感情的群体。不断重复的斗争,获得了某种理想之后,它才能够完全形成一个民族。在这个阶段,一种包含着各种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新文明便诞生了。一个文明在达到一定的强盛和复杂程度之后,它便会止步不前,而一旦止步不前,它注定会进入衰落的过程。这时它逐渐走向衰落和死亡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默默磨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王倦的成功是内娱的失败 (2人喜欢)
- 我的快乐好像都活在了【那年今日】
- 雷鸣才是张若昀拍给年轻人的情书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