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最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题记
无锡•最忆江南
江南在中国地域文化板块中具有最高品级的美誉度。笔者曾旅居南京数载,地理上南京实已在长江以南,但在南京却甚少江南之感,南京的文化建构也几乎不提江南元素。何以如此?细细想之,无非是道路太笔直、树木太硕大、城墙太宏伟、历史太厚重,金陵所具有的是王气,江南的韵味是娇气,本就不是一回事。真正江南何处寻?当自北向南来到南京,再经过镇江与常州,到达了无锡,江南的韵味才浓郁与典型起来,心中的江南元素也悉数找齐。
江南风致,首在于柔,即是“风到这里便是粘”。而这种柔,体现于街路格局之中。无锡虽然处于平原,但街道骨架却尤为蜿蜒。而这种蜿蜒,正是逐水而居所形成的自然态,柔气背后,是自然而然的舒展。
江南之灵,在于水。这种水一定是与日常生活形态高度融合的“亲民之水”,即“小桥流水人家”式样,而非堤坝隔离的大江大河。无锡环抱着巨大的太湖,却颇得灵韵地拥有一湾城市内湖——蠡湖,枕着和缓的青山,灵秀之气尽显。
江南之秀,在于文。江浙乃文化高地,扬州学派、常州学派等等各领风骚,但是在无锡,只要轻启“东林书院”的大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彪炳千秋之言便回荡在耳畔,更勿用说俊彦云集的无锡钱氏家族了。
江南之魅,在于商。无锡在近代时曾是苏南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锡商”商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百年的繁华也传承至今,并常在“宜居城市”、“性价比高的城市”等榜单上名列前茅,犹如美好生活之范本。
而江南之魂,则在于故事。无锡有西施范蠡的泛舟,有阿炳的二泉,有丰富的历史积淀,点染了这片烟雨江南。来到这座城市触摸历史、对话自然天地、享受人文之乐,颇令人沉醉、投入。
笔者曾三次流连无锡,停留二十余天许。在这里,不禁将自己的内心调整为江南模式,叹服着精致细腻的繁华,体味着似有若无的忧伤,菜肴里再多的糖也无助于改变这一印象。留在脑海中的,终究是六月的烟雨、湖上的落日,无声而寂寥。民谣歌手所吟唱的“我正在下着雨的无锡乞讨着生活的权利”总是犹言在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