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史安利笔记(一)
1895 《水浇园丁》(法国 卢米埃尔兄弟):
“一部蕴含着噱头的、萌芽状态的喜剧片”:影片取材于一套连环画,规模很小但包含着许多的喜剧因素,是“后来出现的一切喜剧片的胚胎和原型”
1902 《月球旅行记》(第一部科幻片 法国 乔治梅里爱):
相关电影的致敬 马丁《雨果》,姜文《一步之遥》,《被嫌弃的松子一生》
1903 《火车大劫案》(第一部西部片 美国 埃德温·鲍特):
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省略和时空结构的独特连贯性,已初具西部片的雏形,在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的镜头在画面内部信息的组织和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空交错的切换技巧的表现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这种叙事方式不需要任何文字叙事语言的注释便可以使人一目了然。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D·W·格里菲斯):
这部作品让电影从技术玩物上升到了艺术层面,片长三小时,是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该片可谓是电影初兴时期艺术手法的集大成者,采用了丰富的拍摄手段和剪辑技巧,成功地发挥了蒙太奇的叙事作用,使得故事充满节奏感和史诗氛围。其中最后一分钟营救镜头,成为此后好莱坞商业片的惯常套路
(还珠格格成功模仿秀hhhh)
1922 《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 ):
多个成功方面奠定了其重要地位被称为影视文化人类学的开山之作。导演以纳努克这一个案进行拍摄,并且用少量的文字作为解说留下了视觉悬念,在拍摄后首先放映给拍摄者观看,征求意见等手法的成功运用,体现了影片的个性和独特性。该片的叙事主线清晰、引人入胜、风格清新自然,拍摄手法单一但不乏味,镜头把观看者身历其境的代入,真实的纪录片让人看到有点不真实,现代文明与原始生活的碰撞,一幅幅无声却震撼的画面令人瞠目结舌,透过特写镜头可以看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影片使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拍摄手法,拍摄效果流畅而真实,使得叙事风格更为明朗。真实的叙事风格赋予了该片自始至终的纪录片意义
(纪录片是否应该遵循绝对真实?)
1925 《战舰波将金号》(谢尔盖·爱森斯坦):
影片以古典悲剧式的精巧结构和史诗般的格调,以寓意深刻的细节和画面构图,以及节奏鲜明的电影语言,以对称、重复、隐喻和象征等富有诗情画意的蒙太奇技巧,表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重大鲜明的战斗性主题,此片标志着世界电影艺术的长足进步和蒙太奇理论的进—步完善。敖德萨阶梯上的大屠杀这段高潮是影史上最著名的场面之一,镜头剪接之精准,影像冲击力之强,至今仍未减弱。母亲眼看婴儿车滚下石阶的一段尤为代表作,后来美国片《铁面无私》的火车站枪战场面就是向本段的致敬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老实说…看了一遍 我没怎么看懂这个手法的精妙…)
1927 爵士歌王(第一部有声电影)
(原来早期电影放映的时候会乐队在旁伴奏或者会有人解说,hhh)
/一战后,美国:以制片人为核心的大制片厂制度,欧洲:二十年前后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法国五六十年代的新浪潮运动 形成了“电影作者论概念”/
1920 德国表现电影主义代表作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表现主义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表现主义电影典范《卡里加里博士》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从历史观点来说,《卡里加里博士》实现了古典默片与所谓草创期电影的分野。在叙事上,《卡里加里博士》第一次实现了主观视角的创新,从青年弗兰西斯视角出发,来叙述整个怪异事件的起没
(老实说,这个于我就算了…不过电影布景一股浓浓的超现实主义风)
1925 《公民凯恩》(奥森威尔斯):
它对传统的电影审美观念的大胆突破,它不属于类类型电影中的任一类型。威尔斯以开拓“新大陆”式的气魄,创造出—种独具新意的多视角的现代叙亊结构。从凯恩之死揭开序幕,由年轻记者汤姆逊为索解“玫瑰花蕾”之谜而进行的采访,引出五个人物不同的回述,这些回述,错综地呈现出凯恩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以及凯恩性格的不同侧面:而这五个回述,又分别带有叙述者独特的感情烙印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主观评价。这样,以情节的因果链作为主轴的传统叙事模式便被打碎,时间序列也被打散,故事被分割成若干若断若续的片断,同一事件有时又从不同人的视角给予重述和剖析。而这就给观众的思考留下了比较自由而宽广的空间,这恰恰也正是《公民凯恩》在艺术的总体把握上最富现代意味的特征。《公民凯恩》的挑战性,还体现在它对电影语言及其视觉技巧的锐意革新上。影片中系统地运用了“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带天花板的背景处理等,这些视觉技巧的大胆尝试,正是为了把环绕于凯恩的这个捉摸不定的、陷人于异化的世界艺术呈现出来。
1948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 《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
1957 《雁南飞》(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影片突破了苏联二战影片的刻板框架,走上了一条诗意电影的道路。表面上看影片的故事并无特别的新意,但胜在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用那些优美的长镜头、旋转镜头,将画面的意境与故事的内涵完美重合在了一起,用一个从未到过战场的女性的生活,呈现出苏联青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遭受到的磨难。
(情不自禁给镜头鼓掌,还不够,想跳起来,我爱毛子,包括人的外貌)
1959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作 《四百击》(弗朗索瓦·特吕弗):
电影结尾的长镜头特别让人称道,一个逃出少管所的少年一直在奔跑,镜头便也一直尾随着少年的脚步跃过郊野和丛林,直到一望无际的海边,然后少年转身,然后有了那个永恒的定格,整个过程足有几分钟之多。
大量体现了新浪潮的特点,没有传统电影中以戏剧冲突为核心的故事情节,主要表达个性,抒发情绪。
(你赢了。。。跑的真久)
1960 《惊魂记》(希区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