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內篇》的大智慧(一) 》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2、26
在诸子百家中,被人传诵得最多的,除了孔子,便是庄子。《庄子》这本书,是庄子的传世之作,共存33篇(《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0多篇),其中《内篇》有7篇,《外篇》有15篇,《杂篇》有11篇。《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与《杂篇》是他的弟子,以及得他真传的人所作。庄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思想深邃宏阔、寓言寓意深远、风格了无拘囿。所以,《庄子》这本伟大著作,也就风行天下,万古常青。 庄子,他生在孔子之后,约200年的战国时代,大概在公元前369年。推測他的生活时间是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但生卒年月无从知道。据《史记》记载,庄子是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姓庄名周,曾做过漆园小吏,也就是现在的保管员。官职卑微、没没无闻,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并且,他一生穷困,生活非常艰苦。最终,庄周退隐不仕,终老天年。
第一篇《内篇-逍遥游》 1,主旨 认为一个人应当解脱功名利祿、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礙的境地。 2,《逍遥游》共分三节: 第一节,首写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笫二节,写至人无己,去名去功的精神境界。 笫三节,借惠施与庄子的对话,说明大而无用、无用之用的意义。 3,《逍遥游》各节原文: 笫一节 (1) 鹏之徙于南冥(南海)也,水击(水激)三千里,搏(拍)扶摇(上行风)而上者九万里。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乘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无所阻礙),而后乃今将图南(然后飞往南方)。 (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寿命短的)不及大年(寿命长的)。朝菌不知晦朔(一日的时光),蟪蛄(寒蝉)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3) 有鸟焉,其名为鹏,搏扶摇羊角(旋风)而上者九万里。斥鴳(池泽中小麻雀)笑之曰:″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此小大之辩也。 笫二节 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而我犹代之,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宾位)也。吾将为宾乎?若夫乘天地之正(性),而御六言之辩(变化),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依)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助,圣人无名″。 第三节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㮙(皮粗质劣的乔木)。其大本拥腫(木瘤盘结)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漠)之野,彷徨(游衍自得)无为其侧,逍遥(优游自在)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第二篇 《內篇-齐物论》 1,主旨 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与其价值,也就是"人″与″物″的平等观。 2,《齐物论》共分七节 第一节,提示"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即去除"成心″(成见)、扬弃我执、打玻自我中心。接着写″三籁″,叙述自然的音响。 第二节,评″百家争呜"。强调一切争论,最终只会导致众人役役、迷失自己。 第三节,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造成,因此产生主观的意气之见。因而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随之提出"照之于天″的认识态度。 第四节,归结到″道通为一″,各家各派所见,只是主观给予外界的偏见。重新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 第五节,申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第六节,列举三个寓言,喻″同是″、″无谓″、″物化″之旨。 第七节,列举两个寓言,喻″无待″、″解梦″之旨。 3,《齐物论》各节原文 第一节 (1) 颜成子游曰:″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南郭子綦曰:″今若吾丧我(摒弃我見),汝知之乎?″ (2) 南郭子綦曰:″汝闻人籁(人吹箫管发出的声音),而未闻地籁(风吹窍孔所发出的声音;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各物的自然状态而自呜)夫!″ 第二节 大知闲闲(广博),小知閒閒(精细);大言炎炎(气焰盛人),小言詹詹(论辩不休),终身役役(勾心斗角)而不見其成功。 第三节 道隐于小成(局部认识),言隐于荣华(浮华之词),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用明诤的心境观察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有对立者皆有彼此),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非相因而生),而照之于天(观照于事物的本然,因自然而是)。 第四节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一切事物从通体来看,就沒有完成与毁灭,都复归于一个整体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巳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然合为一体,还须要言论吗?) 第五节 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无论是同一类与不同一类,既然发了言都算一类了,和其他论者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第六节 (1) 物之所同是也。(寓言一)″鸱鸦嗜鼠″。 (2)无谓有谓,有谓无谓(没有说话却好像说了)′。(寓言二)″游乎尘外″。 (3)物化.(物我界限消解)。(寓言三)"庄周梦蝶″。 第七节 (1) 梦饮酒者,且而哭泣;梦哭泣者,且而田猎。(梦见饮酒作乐的人,醒后或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而哭泣;梦见伤心痛哭的人,醒后或许会有一场打猎而快乐)。 (2)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人在梦中,却不知在作梦,醒了才知道是作梦)。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了悟这个道理,也如同早晚遇着圣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