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关于“孤独”
你有多久没读过书了,不是那种一目十行的读法,也不是字斟句酌的读法,单纯就是把每个字念出来的读法。像小学生一般,老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像《傲慢与偏见》里人们饭后围坐在火炉旁给彼此念上一个篇章。这几天看《人类群星闪耀时》,看到尼采的章节,茨维格笔下的文字每个都像是音符跳跃着,闪进我的脑子,要我思绪随之而舞,太美了,太灵动了,所以我情不自禁的跟着那些文字高歌,我将它们念了出来,像眼前有观众一样,把那个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当读到《第七重孤独》时,我甚至是哭着读完的。

一个天才一般的男人,一个可以灭神又完成自我封神的男人是何等的孤独啊,不,茨维格说当孤独积压到第七重时,那便叫做孤寂,一个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孤寂就像是在茫茫宇宙中划船独行。当他有无尽的创作欲望时,内心之火喷然于纸上,七天十四天便能凝练成一本傲世之作,可是多一部作品他就会少一个朋友,直至最后他失去了原有的同事、知己,没有人可以倾听他内心激荡的汪洋碰撞出的交响,越发沉默,他便越发想要呐喊,而那声音即便碰到对面的墙壁,也没有点滴与他作答。最后他花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出版了四十册图书,然后却没有然后了。随后,他绝尘般的开始歌唱,那歌声像是穿过风雨的呼啸,尖锐、肃穆,那是深陷绝境之人反常的兴奋,他把这叫做《看啦,那人》之歌。要配有如此作为,不作为神怎么行?当我念出书里的每一个字,仿佛像要帮助尼采听到回答一般,热切的等待着身旁的回应,却发现只有窗外疾驰的汽车引擎声、鸣笛声来应和,那一霎那,仿佛得到了尼采的行识,悲从中来,不禁落泪。

或许因为他是尼采,他的孤独也带着传世的色彩,那是造就伟大作品前必经的通道。而普通人的孤独哪有那么多可歌可泣,肝肠寸断。它就是孤独啊,就是无声的挠你养的虱子,就是折磨你又不致命的痛风,就是内心已经波涛汹涌,外人看来却面如平湖烟雨的误解,就是面对城市最繁华的灯红酒绿却只想仰望浩瀚星空的失语,就是凌晨两点在梦中惊醒睁着眼睛等天亮的漫漫时光,就是想念一个人而不能尽诉衷肠甚至连资格都没有的无望,就是在一群人的狂欢里竟找不到和自己步伐一致之人的失望……写不尽的孤独瞬间,你的截图是哪一种?

“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失望罢了!”还是村上说得透彻。好了,这两个词的份量太重,阙值太广,以我对心理学和哲学浅薄的认识也不尽然能说清,到此为止吧!人总是要面对孤独的,只是选择不同而已,有的人选择被吞噬,有的人坐地起舞,而我选择——去练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