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两年来的读书历程小记
疫情宅家也是宅,去年的整理读书心得计划还没有完成,想着趁此机会写写,一来解解当下疫情带来的焦虑情绪,二来对去年的输入给自己一个输出的交代。
爱上阅读的时间很晚,真正算起应该是18年,那年刚好是入职的第三年,依稀记得那年的心情:极度焦虑。毕业后进入教育行业,那时的自己对历史始终无法入门。一是学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从大学起一直没得到解答,很是疑惑。二是自身专业素养没达到自己的要求,只能遥望着各历史大神。三是教学能力经过一年半的(16年下半学期、17年一整年)打磨,依然没有得到突破。加之自身情感受挫等因素,18年情绪几近崩溃,人前积极向上,但独处时却无法消去自我否定之声。随着教学压力与日俱增,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越来越强烈,不得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因此从18年起,便在同学的推荐下,开始了纸质书的购买阅读之路。刚开始没有明确性的书目类型,大部分是为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寻找相关书目,后来是好奇所阅书籍里的一些问题,便按图索骥般地寻找一本又一本书。就这样。持续了两年。现在自己对书籍的感受可以如下图的描述:

很感谢自己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坚持了下来,阅读大大缓解了我的焦虑,这还真不是买买买可以实现的。
书全都放在学校宿舍里,没带回家,所以也不能一一说完,就简单整理一些印象比较深刻且自认为好看的书叭,写这篇日记也单纯是为了梳理自己的阅读旅程,给自己一个交代,以供日后自己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别无他意。
生活嘛,善己也要善人。这是东野圭吾的第一本入坑书,小说情节氛围温暖,符合我这个易感动的性格。都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里描述的穿越故事虽不会存在现实中,但一直相信生活中总会有人给你带来温暖。成长路上,我收到过很多来自师友的良言,他们就像这间杂货店一样,当我迷茫时,总能从信箱里得到他们的鼓励,我就像这些故事里求助的人儿。也正如此,现在看到他人身处生活的困顿之时,也想着自己能成为别人的解忧杂货店,伸手帮一把。
独处带给你的不是与外界的隔离,而是内心的丰盈。18年看的这本书,依稀记得那是自己真正开始学习独处的一个年份。自小独自在外求学,也算是一个独立的人,但都只停留在个体的独立意义上,思想意识依然没有形成独立自主。18年算是个转折点,除了独自漂泊,更多的是内心深处重新思考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不断反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目前离想要的自己还有多远、如何努力。因此,那年开始,自己真正走上了阅读之路。自己在“与世隔离”正当迷茫之时,读了这本书,真有醍醐灌顶的作用。真的感谢那段时间它的陪伴。现在依然频繁地翻阅它。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但最初始的目的是什么往往不为人知,好在过往总还是有人祭奠,正如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爆炸,尘封后多年后阳光依然照进。改革开放值得历史大书特书,因为至此人们的生活确实翻天覆地。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面是什么就很少人知晓了,《大逃港》一书正是记下了改革开放的另外一个驱使力,也让人理解了所谓历史的代价与必然。

知道《年羹尧之死》这本书作者的定位是通俗易懂的历史科普书后,作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我太惭愧了🙃(我历史水平太菜)。话说回来,作者的文字表达介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对于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确实轻松很多,作者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炼有趣。一本书写一个人的故事,对历史人来说太难,因为涉及的细节太多,历史细节把握不好就会成为胡说八道,毕竟历史注重证据“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证据不到位结论就难下。因此可见作者的历史功底很强。我这个历史渣渣,献上膝盖。
《清代的案与刑》这本书也是我很喜欢的。本书的简介是这样写的:“本书以重述案件的方式还原历史现场,也从侧面描绘出清代由盛世坠入末途中的政局更迭、官场生态与世情人心。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有助于理解、反思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以及政治制度的某些痼疾。”
初看这本书时,心里略略失望,以为又是一本自传式的励志书,但越是往后看,才发现我错了。塔拉成为一名大学生后的心理变化,只能说感同身受。一面极力想要摆脱家庭的影响,一面又无法自立,深陷自卑、崩溃之中。教育改变命运,没错了。继续加油吧。
最后,借用毛姆的读书随笔结束这次简单的梳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