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本文转自公众号计成,作者林澜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采访 | 林澜
作者 | 林澜
排版|李萌
从小学习美术,5年的建筑学教育,8年的建筑师生涯,苏哲维在国企体制内待了8年,做了大大小小上百个项目,想过要离开设计行业,但从没想过会是建筑摄影。 2000年,刚上大学的苏哲维开始学习吉他,后来和朋友组建乐队,去全国各地参加演出。12年的乐队经历,吉他手苏哲维参加了大大小小几百场演出。 2012年,从零开始学习建筑摄影,创立“存在建筑摄影”至今七年,摄影师苏哲维一手抓产品,一手抓品牌,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从成都走向世界,“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家全球团队。” 01三种身份的斜杠青年
苏哲维从小学习绘画,接受国内传统的美术基础教育,和大多数美术生一样,那时候学美术的目标,考美院。
“父母会担心做纯艺术的人难以出人头地,因为没有一门真正的技术。而建筑既有艺术的情怀,又有技术的成分。所以就选择建筑学。”谈到为什么选择建筑学,苏哲维告诉「计成」。
高中毕业后,苏哲维选择去成都西华大学学习建筑学。“但是也有个问题,我们美术生的文化课成绩都不好,所以也很难去一个建筑学非常牛逼的学校。”说到大学生活,苏哲维也有些许遗憾。
进入大学,苏哲维开始学习吉他,和朋友一起做乐队。从2000年到2012年都在做演出,最多的时候每年有近40场演出。“贴钱做,大家都是凭着热爱,乐器很贵,排练和演出也都需要自己掏钱。” “如果做乐队能够赚钱,我肯定也不会搞建筑摄影,就全职去做乐队。”说起自己做乐队的经历,苏哲维挺感慨。 2005年大学毕业,苏哲维没有多余的考虑,直接去了设计院。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中元国际,那时候,他并没有考虑读研和出国,只是随大流参加工作,能去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公司,就已经很有优越感。 刚开始工作,苏哲维很积极,每天加班熬夜,没有周末。“那是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谈到那时的工作状态,苏哲维这样描述。 2008年,他决定回成都,差点去了西南院。“如果当时去了西南院,可能也就不会出来了。”苏哲去了成都另一家国企设计院,任职副总建筑师。回成都之后,不再那么忙碌,对设计工作也愈发的轻车熟路,他开始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 2009年,苏哲维设计并装修了自己的房子,80平米的小房子。 “建筑师总会有一点情节在里面,自己的房子就会拼命去设计。” 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宅方案的帖子在网上持续发酵,从09年到12年一直都有媒体联系他,希望他提供自宅的照片。 2012年,一家很特别的媒体联系他,这是唯一一家带了摄影师上门采访的。而这位摄影师,就是何震环,他现在的合伙人。 认识何震环之前,苏哲维从未接触过摄影,也不了解建筑摄影这个行业。 偶然一次聊到拍摄建筑,“我当时就觉得拍建筑很简单,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建筑,掌握了建筑表达的语言,而何老师掌握了拍照这门技术。”说到为什么转行做建筑摄影,苏哲维说这一切都是巧合。 接下来整整一年的时间,苏哲维一边准备创业,四处拍照,一边在单位加班做设计。 但后来他慢慢发现这个状态并不好,两边都做不好,搞得自己很累。“当时兼职拍照的收入已经不比在设计院的收入差,如果全身心去做,不可能会更差,于是就赶紧辞职了。”说起离开设计院的契机,他觉得这是顺理成章。 建筑师、摄影师、乐队,他是一位典型的斜杠青年。最后选择摄影,除了能挣到足够的钱之外,热爱非常重要,100%的投入建筑摄影,能给自己的审美带来极大的愉悦。 对于创业做建筑摄影之后的苏哲维来说,建筑设计和乐队则变成了自己的爱好。
02
建筑+摄影=存在
“存在主义很适合我们。建筑就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是去把它记录下来,呈现给更多的人。”说起为何取名“存在”,苏哲维说其实是因为需要一个名字。正好当时自己在看书,看到“存在主义”一章。
创业之初的「存在」团队就是苏哲维和何震环两人,而一开始最大的困难就是“地域歧视”。
他们是成都的团队,在自己的品牌还没有影响力的时候,外地的很多客户都会拒绝成都团队。“一开始你也能感受到客户是很喜欢你,很想去做这个事情。但一听你是外地的,他就放弃掉,我觉得对我们来讲是很难过的一个事情。”
苏哲维也想过将团队的工作地转移到上海和北京,就像大多数建筑摄影师的选择,那里有更好的客户和更好的资源。
“但后来我们觉得一定要自信,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你真的是有求于我的时候,你不会介意我在哪。”对于苏哲维来说,成都是一个审美非常好、也非常开放和文艺的城市,成都的土壤非常适合做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的人。这也是他和团队坚持留在成都的原因。
除了“地域歧视”之外,他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客户的“上帝姿态”。他一直将「存在」称为工作室,而非公司。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做的是创作,而不是提供服务。
每当有客户对他的摄影作品指指点点,这里角度移一下,那里换成广角,他会非常生气。他不喜欢被认为是“提供服务”。
“我最讨厌的四个字就是——摄影服务。你在创作,我也在创作,我呈现给你的结果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但绝对是我能够做得最好的。而且你要相信,在拍照的事情上,我比你专业。”苏哲维一直在保持着创作热情,他不断和市场的固有态度作斗争,他经常在朋友圈对自己的客户“开骂”,笑称自己是“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
他期待的是一种和客户平等的关系,是“站着把钱赚了”。
经过7年的努力和积累,「存在」团队已经做到了在国内没有地域歧视;也做到了对客户的良性引导,他们的客户已经不再去对他们的作品指指点点,而是更多的去关注照片的艺术价值。
而让他们获得市场认可的,除了他们自己不断精进的摄影作品之外,还有对品牌建设的极度重视。
“乔布斯说过,能做好品牌的只有你自己,因为你是最热爱它的,你是最了解它的,你也是最了解客户的,所以乔布斯花了很多的时间做品牌,他可以把研发交给别人,产品交给别人,但是他一定要定品牌方向。”苏哲维的品牌意识非常强,「存在」所有的品牌工作都是由他亲自负责。

△ 「存在」团队的对外宣传照片
在他的规划中,「存在」的产品和品牌的重要性是五五分。在创业初期,在接到第一个项目之前,苏哲维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建设网站,制作画册。在他的理念中,「存在」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家全球性的团队。
“如果一个公司能把品牌做好,一定是个聪明的公司,做产品也不会差。建筑摄影这个行业非常依赖品牌,是一个视觉行业。品牌做得好,别人看过你的宣传资料后,能够通过这些信息看到你的审美,能够看到你做事情的态度。”苏哲维告诉「计成」。
「存在」团队从13年到现在,从2个人发展到如今的8个人,其中的4个人都是「存在」曾经的甲方设计师。团队很稳定,每年新增一人的稳定节奏。而加入的伙伴都是“合伙人”身份。
“自由,不用坐办公室;没有领导关系,平等的合伙人氛围;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收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甲方建筑师都想加入我们,同时我们也拒绝了很多想要加入的优秀建筑师。”说起自己的团队,苏哲维很自豪。
团队虽然有8个人,但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之前有租过办公室,但不成功,谁都不去,所以就退掉了。“一开始我们是想通过办公室把大家团结起来,但后来连我们两个创始人也不愿意去。对于我们来说,微信办公的效率非常高。”苏哲维笑道。
03
对生活抱有私心
对于想要加入「存在」的建筑师,除了对拍照的热爱和主动的创作欲之外,他还有一个独特的要求——对生活抱有私心。
“我是个对生活抱有私心的人。我们的工作一定是为生活服务的,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有生活的自由度。比如不应该为了工作的方便,去租个房子离单位更近,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反面的案例。生活是高于工作的,有了高质量的生活,才能有好的审美和作品。”
也因为“生活高于工作”的理念,所以苏哲维每年都会给自己安排1-2个月的旅行时间。旅行通常是与工作无关的,他会带着家人一起。
“旅行时都不会想拍建筑,平时拍太多了,好不容易能够解脱一下。你不能随时都是绷紧的状态,你需要调剂你的审美,需要关注生活层面给你的反馈,而这个反馈会让你的照片没有那么紧张。”
而对于工作室同事的旅行需求,通常提前说一声,安排好项目即可。
苏哲维的要求是一次旅行的时间不要低于10天。

△ 旅行中拍摄的罗比住宅,为了等待一位与建筑气质相符的路人,等待了一个多小时
苏哲维对于工作室的管理一直采用情感管理的方式,他说这是自己的理想,一个“乌托邦”的工作室。
他不希望工作室有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而是一种朋友的关系。正因为这样,他不希望工作室超过10个人。「存在」团队更像是保持着一种江湖关系,而他就是舵主,负责掌握方向。
而作为舵主的他,现在正在带领团队突破下一个瓶颈——对与错的评判。
他正在努力的为自己“去建筑化”,更多的从生活层面去拍照,让照片呈现更轻松的状态。“我很讨厌我们的客户跟我们说拍照要严谨,我一直都跟合伙人说我们拍照不是做科学,不是做学问,我们拍照需要一个很放松的状态。”
他希望照片的状态也是放松的,而不是很建筑的。
建筑师的身份给了他建筑空间的语言,让他能跟建筑师客户们平等的进行沟通,而不是被建筑师牵着鼻子走。但另一方面,建筑师身份也限制了摄影创作,让大家总会以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对与错。
“我对我的要求是像个外行一样去拍建筑。不然的话你总觉得怎样拍是对的,怎样拍是错的。我现在瓶颈就是突破对与错,只要美的,就是对的。”
七年的发展历程,「存在」的发展一直比较顺利,既没有特别困难的下跌,也没有突然的爆火。
五年的建筑学教育,八年的建筑师生涯,七年的建筑摄影师,苏哲维考过了一注,做过了上百个项目,接触了上千名建筑师。也正是因为这样,即使未来不再摄影,他也不愿意再回去做建筑设计。
“我觉得是因为这世界变大了。在国企大院建筑师这个小群体里面,其实很容易找到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很虚,就像井底之蛙。而当你的世界变大了,这种优越感就不复存在了,全部被打碎了。”苏哲维告诉「计成」。
在苏哲维看来,建筑学是一个好专业,有很好的审美基础教育。同时,建筑教育又是解决问题的教育,不管是做方案的时候,还是协调各个专业的时候,都是在解决问题。
而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了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体系,再转行去做其他事情,也会发现其实并不难。
“有时候学过建筑的人,其实意识不到自己有多大能量,因为被框定在建筑设计院这个体系之下,拉模型、CAD,盯效果图,盯一下现场,好像除了这些你都不知道你能干什么。但你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点,你的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和严谨态度其实是其他很多专业都不能比的。”苏哲维相信建筑师都是有很强能量的人。
没有意识到自己能量有多大,其实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在真正开始做建筑摄影之前,苏哲维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如此大的能量。
当时的他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想要拍建筑就去做了。他只是单纯的觉得对他来说建筑摄影太简单了。虽然那时的他还完全不会拍照,甚至连相机都不会用。
他去查了一下什么是建筑摄影,发现没几个人在做,有几个做的还不错的,而国内的水平也就那样,而他不会比他们拍的差。
“这完全是一个计划外的事情。我觉得无知者无畏,当时是一个很盲目的状态,我就是一厢情愿,觉得这个事情太简单了,我也可以做,然后就去做。”
苏哲维一直保持着一种自我和无畏的态度,这让他得罪了很多客户,同时也让他收获了很多真正的朋友和认可。
每个建筑师都有一颗强大的灵魂,只是在忙碌和不断重复的机械式工作之下,似乎已经忘了自己本就有的态度和内心强大的能量。
永远都只有少数人,能够有勇气去打破束缚,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现在看来这种年轻时候有些无知的冲动是很珍贵的,没有任何畏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干扰到你。如果你懂的东西越多,你就会觉得很难。我没有客户资源,我怎么去做推广,然后这个照片怎么让客户来买单,你会想很多。我当时通通没想过,热爱就去做,想做就去做。”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章版权归「计成」所有。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