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内篇》的大智慧 (二) 》一一陈再明一一2020、2、27
第三篇 《內篇-人间世》 1, 主旨 在于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揭露了人间世的险恶面,提供了处世与自处之道。先叙言行有得有失的利害,后叙人材可用无用的道理。 2, 《人间世》共分七节 第一节 (1) 大意 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出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以卫国的暴乱为例,说出当权者的专横独断、一意孤行,″轻用其国″、″轻用民死″,使全国百姓死于权力斗争之下,满沟遍野、多如蕉草。面对这样的一位君主,颜回提出了″端虚勉一″、″內直外曲″、″成而上比″三种方法,最后提出″心斋″一法,来感化卫君。本节指出人间种种纷争,追根究底就在于求名用智。″名″、″智″为造成人间纠纷的根源。为此,去除"求名斗智″的念想,使心境达于″空明″的境界,这就叫做″心斋″。 (2) 原文 颜回見仲尼,曰:″回闻卫君,其行独,轻用其国(处理国事轻举妄动),而不見其过;轻用民死(轻于用兵,不恤人民的生命),死者量泽若蕉。″ 颜回曰:″端而虚(外表端谨而內心谦虚),勉而一(勉力行事而谨终如始),则可乎?″ 颜回曰:″然则我内直而外曲(内心诚直而外表恭敬),成而上比(引用成语,上比古人)。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心斋,吾将语若(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颜回曰:″敢问心斋″。夫子曰 :″若一志(心志专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于心(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会),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不用心去领会而用气去理解)!″
第二节 (1) 大意 借叶公子高出使齐国一事,道出臣子与君主相处的艰难。写出臣子面对君主时的疑惧之情,在接受使命时,或不免于″人道之患″,或不免于"阴阳之患″。进而写出传言的困难及使用语言不慎所造成的祸害。最后说到″忘身″、″养中″、″游心″,其要皆在顺其自然。 (2) 原文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遭受惩罚而受罪);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阴阳失调而患病)。若成若不成而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颜阖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天性刻薄)。与之为无方(如果放纵他),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如果规谏他),则绝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他的聪明足以知道别人的错误,但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戎之,慎之,正汝身(要站得隐)也哉!形莫若就(外貌不如表现亲近之态),心莫若何(内心存着诱导之意)。″ ″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只能保全生命)″。 ″山木自寇(自招砍伐)也,膏火自煎(自招煎熬)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也″。
第三节 (1) 大意 言本意出于爱,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例子。 (2) 原文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用别緻的竹筐去接马粪),以蜃盛溺(用珍贵的盛水器去接马尿)。适有蚊虻仆缘(恰巧有蚊虻叮在马身上),而拊之不时(出其不意扑打蚊虻),则缺銜毁首碎胸(马就会受惊咬断口勒,毁坏头上胸上的络辔。意有所致而爱有亡(本意出于爱而结果适得其反),可不慎邪!″
第四节 (1) 大意 以社树为喻,写出有才者″以其能苦其生″,遭斧斤之患。故要全生远害,在于以无用为大用。即不沦于工具价值,乃可保全自己,进而发展自己。 (2) 原文 匠石之齐,見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大到可供几千头牛遮荫)。曰:″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名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才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第五节 (1) 大意 有"材″、“用″者被″斩″遇害,中道而″夭于斧斤″,警世之意颇深。 (2) 原文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本焉。有异,结驷千乘(可供千乘的车马),将隐芘其所荫(隐息于树荫下)。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神人也是这样显示自己的不材呀!)!″ 第六节 (1) 大意 借支离疏残形者,无所可用于当政者,乃得全生免害。 (2) 原文 支离疏者(形体不全的人),颐隐于脐(肩高于头顶),会撮指天(颈后的发髻朝天),五管在上(五藏的血管朝上),两髀为胁(两条大腿和胸旁肋骨相并)。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政府征夫的时候,则支离因残废而免去劳役)。夫支离其形者,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又何况那忘德的人呢!)!
第七节 (1) 大意 借楚狂接舆,唱出乱世景象。写出人民所遭受的重压与危难。 (2) 原文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只求避免遭受刑害)。福轻乎羽,莫之知载(幸福比羽毛还要轻,却不知道摘取);祸重乎地,莫之知避(灾难比大地还要重,却不知道迴避)。迷阳迷阳(荆棘呵!荆棘呵!),无伤吾行!却曲却曲(转个弯儿走),无伤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