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家庭关系
查看话题 >封锁时期的小城生活
我是个挺宅的人,往年回家过春节,除了祭祖和拜年,其他时间基本不出门。偶尔会在天气晴朗的下午,和同样从外地回家过年的发小相约去河边走走。那是一条贯穿全城南北的狭长河流,名为“倒水河”,今年夏天因为天气干旱一度枯涸,冬天河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粼粼波光,温柔而静默。
有一年的春节,我和发小在临河的街道上买了大朵的像云彩一样的棉花糖,两个人像小女孩般雀跃,沿着河岸边走边吃。那天阳光太大,棉花糖融化的速度远远大于我们吃的速度。后来,有一只近视的飞虫不幸一头扎进我的棉花糖,融化在了甜蜜的云朵里…
今年这个时间充裕的假期,因为疫情,走亲访友,聚餐约会,逛街购物统统被迫从日常生活清单中划去,终日待在家,一日三餐理所当然地成为生活的重心。我妈每天思考的问题有两个: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每当看到她源源不断地从我家那堪称百宝箱的冰箱里拿出腊肉,腊鸡,肉糕,肉丸子,蛋饺,鸡翅,鸡腿,牛羊肉,冰冻鲜虾等各类食材时,就暗暗惊奇她到底准备了多少年货,居然可以让全家从腊月吃到正月还不见底。
除了每天变着花样荤素搭配的炒菜,我妈还会每隔一天炖一次汤。从回家到现在,我喝过的母亲牌炖汤有(排名不分先后):胡萝卜羊肉汤,老母鸡香菇汤,莲藕排骨汤,猪肚红枣汤。这些地道的家乡美食,大大减轻了不能出门的郁闷。当生活回归到简单的一日三餐,一荤一素,看似平淡的亲情,都蕴含在日复一日的一粥一饭里。
我家虽然肉类库存充足,但蔬菜和米油面等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消耗。元宵节过后,就不得不去下楼去小区的超市买菜了。小区在离超市不远的地方设置了关卡,每次出去需要测量体温,登记所在单元的门牌号和手机号码,然后得到保安发的一张纸。到超市门口出示那张珍贵的买菜许可证,再次量体温,体温正常才会被允许进入。在这间弥漫着84消毒液味道的小超市,人人都实现了买菜自由,即使是比平日里贵两倍的青菜,也眼都不眨地迅速称重买单,唯恐下手迟了就买不到。
今天下楼买菜,之前的关卡那聚集了一堆所工作人员,对着保安指手画脚,让他不要放人出去。保安告诉我现在只能加超市老板的微信买菜,会有专人送货上门。超市老板大概太忙,一直也没通过我的微信,我们把买菜需求发到小区买菜群里也被直接忽略,最后我妈只好求助一个熟人才买到菜。联想到之前给我爸测出32度体温的小区保安;封城已经20多天才上门登记的社区工作人员;让大家都不要出门,自己却扎堆聊天的小区工作人员;政府承诺物价稳定,但身价倍增的青菜,生活还真是处处充满讽刺。
除了冰箱,我家最辛苦的电器要数电视机了。我爸每天密切关注疫情的新闻报道,我妈则喜欢看那种反映贫困饥荒年代的怀旧剧,比如《平凡的世界》,《正阳门下的小女人》,虽然她以前看过几遍,但每次都像第一次看一样新鲜,并且自带弹幕和剧透功能。看《平凡的世界》,她吐槽袁弘演的少平放着家里的砖窑不管,在外面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看《正阳门》,她一直说那个苏大强,哦不,倪大红老师演的角色多么靠谱。看《下一站是幸福》,她居然吐槽宋威龙演的男主角,喜欢幽默多金的男二号。由此可见我妈真的不是颜控,可我爸年轻时也长得挺帅的呀。
上周我开始在家办公。有天晚上我正在房间给国外客户回邮件,我妈突然跑进来满脸惊奇地说:你写了这么长的英语啊。过一会我爸又跑进来问:你在做什么呀?第二天早上我在和公司同事开电话会议,我爸经过我房间门口的时候,好奇地驻足了半天。吃饭时他问我,你们人不在公司,是怎么办公的呢?当了一辈子人民教师,或许他们对于年轻人的工作方式有点陌生,但爸妈也和年轻人一样,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与这个世界产生链接。
吾心安处是吾乡。或许,这段与家人相伴的日子,会成为许多人记忆中最温馨的亲情时光。
更多有趣故事/时尚穿搭,可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半夏的浮生闲记,欢迎来撩~

-
薇薇安summ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06 15: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