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g》沉浸式记录片中的人与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欢迎来到DIG,这是一种互动式体验,可让您有机会让自己融入他人的生活中,从而在新的关系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看自己的选择。一个粗浅的学生作品。
一、作品基本信息
1.作品名称
《The Dig》
2.发布时间
2017年5月10日
3.出品人及机构
导演、制片人:Julia Gorbach
摄影师:Carla Tramullas
交互式体验:Carla Tramullas、Joe Wheeler、Olivier H.Beauchesne
组织机构:The Skin Deep &Murmur Topaz Adizes
4.获奖情况
2017年数字叙事比赛,沉浸式叙事,一等奖
2017荷赛多媒体比赛,沉浸式故事,一等奖
二、案例概括
1.分类
沉浸式多媒体叙事作品
新闻类多媒体叙事作品
2.主题内容
《The Dig》使用交互式视听元素探索关系的未来,将用户置于体验的中心,以探索和发现在这个迅速改变人类关系的世界中自己的感受。通过仅举几例,例如变性、共同父母和半机械人,深挖用户对于政治、宗教、人际关系变化与其他问题的看法。
作品主体内容通过精美的摄影和与相关人员的坦率访谈,讲述了有关复杂问题的简单问题的故事。将故事利用视频片段的方式一段一段地呈现,例如在关于两性问题的探讨中,将一对夫妻的关系拼图片段式地被揭示出来。用户看到的片段越多,对问题了解知道的就越多。最后,用户可以决定自己认为这对夫妻应该做的事情,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自己。

3.表现形式
《The Dig》第一季共分为六集,每一集探索一个问题,包括性别表达与婚姻、技术与理想家庭结构、亲密关系与血缘、父母关系与育儿、友谊、社区与人际关系。以第一集为例,通过主人公Cat与Keith的真实故事和他们在生活中遇见的真实问题,探索性别表达和婚姻的重要性,而在用户进行探索的一开始,《The Dig》就抛出问题 “如果您处于这种情况下,那么今年会结婚吗?”这也是整个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每一个故事都带有一个问题,例如是否会将父亲介绍给爱人,是否会再要一个孩子等。用户并不仅仅是一个观看者,他们也变成了其中的参与者,并作出抉择。

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问题进行观看,笔者第一次选择了Rachel的故事,探索浪漫在父母中的作用。
一开始页面如视频所示,点击从这里开始从而开始两段视频的观看与基础问题的回答。第一段是一位母亲在讲述自己的育儿经历的短视频片段,观看完毕后跳出问题显示您认为抚养孩子的最佳环境是什么,并拖动进度条进行选择。点击下一刻观看另一段短视频并回答第二个问题。
两个问题回答过后是主人公采访和生活视频片段的观看,每一个片刻即不到一分钟的视频片段,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和问题的情况与不同侧面,利于用户更加深入挖掘故事中问题的复杂性,其中用户可以点击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观看,并不需要全部看完。在用户观看视频后认为自己能够对问题进行回答时,可以选择回答视频序列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在第四集结尾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您会选择和伴侣生另外一个孩子吗?”
作出选择后,会根据用户所有问题的回答以及视频片段的观看情况,生成用户关于此问题的可视化。包括所有用户的回答情况分布的可视化与“你”所处在的位置。最终用户可以点击下一步页面显示出主人公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所作出的选择(答案)。
三、案例分析
1.叙事
1)模块
《The Dig》整个叙事十分完整并且层层递进。从点击进入the dig 之前简洁明了的告诉用户作品的目的与内容,一开始将六个将要观看的视频与将要作出回答的问题列出供用户进行选择,选定将要观看的内容之后通过观看视频对该故事中的核心问题拆解并再次提出,初步问题回答后再引导用户观看更加具体的视频片段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随后作出回答并进行分析。
整个叙事结构分为“页面进入—核心问题提出—深入具体情况详解—分析”四个部分,而在对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叙事上也遵循先总述后细化,先笼统后具体,层层深入递进。
2)视角
在该作品里面,叙事视角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视角交错的方式。主人公在叙述是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因为是亲身经历,这样是故事更加真实与可靠同时拉近用户的距离增强信任感。除此之外,用户在对视频观看和问题选择回答时是第三人称视角,站在“他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两者不同的视角也切合窥探与参与结合的特征。
3)文本
该作品中的文本偏叙事性,大部分视频片段都是由主人公的采访或者日常交谈对话组成的,叙事文本十分口语化,就仿佛一个朋友在讲述他的故事,其中也保留了很多谈话中的语气词,例如“en、emmm、ha”等。亲历者未经加工的讲述,更让使用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也增加了作品的沉浸感。
4)切入点
该作品中,将故事主人公所面对的问题与用户进行了一个联结。案例的选择十分具有代表性,是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但又进行了抽象。例如亲密关系和血缘的探讨中,则是通过主人公Levi和Bauer是否会选择回家度假,这样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出发,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十分符合故事探讨的深刻内涵。

2.角色
1)记录片角色
作品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故事的亲历者与参与者。用户在视频中看到的全都是真实经历也是他们真正要面对的问题。一个亲历者的角色塑造更能增添故事的可信度,同时用户在观看这部作品时能更加有带入感,更加“感同身受”。
2)用户角色
《The Dig》中的用户具有观察者与选择者双重身份。用户是以他人的视角窥探视频主人公的生活,作为一个viewer的角色来观察主任公的生活处境。除此之外,用户同时扮演了player的角色,他们需要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而作出选择,而问题的回答与抉择让用户又成为了一个参与者。在最后对两个角色进行统一的定位,问题最后整体回答情况(包括当前用户和所有用户)的可视化,可以看到自己所处在整体中的位置,这也是问题的一个结构性分析。两种角色达到了统一。

3.参与
1)个人参与感
由于作品叙事结构的完整与舒适的交互式设计,总体而言,个人参与感是十分强烈且层层推进的。首先,《The Dig》给予了用户选择权,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深挖的故事,而在之后对于深入了解的视频片段中,用户也可以进行选择性的观看,不用将所有的视频片段观看完毕,只要用户认为已经能对问题进行回答即可。其次,在进入片刻观看时的前两个问题答案选择并不是固定的“A\B\C\D”式的,而是创新地选择了进度条式,比起传统的答案选择给了用户更多的空间。这样的设计供用户的选择性多与发挥空间大,在主人公故事引起共鸣的基础上,增加了用户与故事之间的联系与冲击力,作品与用户之间的联结性增强,将用户也成为了故事中的参与者。
这样的设计也打破了作品拍摄当中“第四面墙”的拍摄手法,对于主人公的故事,不论是和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还是抽象上宗教含义的,用户不再是凝视的他者,相反,成为了故事构成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元素存在,这样也提升了作品的可观赏性与沉浸性。

2)不足
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The Dig》存在不足。明显体现在没有进度条的选择,每一个视频都只能选择推出或者观看完毕,再次点击进入视频界面时,视频将从头播放,同时当用户推出后想要再体验某一个故事时只能从头开始,而不能从上一次观看的地方开始,这一点保护了了用户使用的完整性,但仍需改进。
第二个不足则是电脑无法呈现全部界面。利用电脑进行观看时电脑的下标界面会遮挡字幕,影响观感,这样便会导致参与感的相应下降。笔者建议创作团队可以考虑采用增加一个全屏键,让叙事作品占满整个屏幕而不受网页和桌面边框栏的限制。

4.结构设计
整个作品的结构设计与叙事结构一样,极具层次感,探索过程层层递进做的十分出色。再进入故事前先抛出核心问题,再到观看两个视频对问题进行拆解与补充,到片段观看展现问题的复杂性,最后用户对问题进行回答并给出故事主人公所做出的抉择。
5.美学
1)惊艳的页面设计与可视化
首先,该作品的页面设计十分简洁经验。通过偏暖黄色的背景色调,用文字简要描述视频的目的与内容。简洁而不失重点。在最后的可视化十分惊艳,当用户对于每一个故事提出的问题回答完毕后,将跳出一段连续的可视化,最终呈现出来立体的可视化图形。纵轴上是回答的Yes Or No的维度,四个方向的横轴是问题的维度。每一个点就是每一个回答在这个分析体系中的位置,而“你(You)”的位置突出标明。个体与整体,回答与问题在一个可视化图形中达到了统一。

2)镜头剪辑利落干脆
在该作品中的视频镜头中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可以看出主创团队在记录过程中力求真实,镜头多有特写镜头,对于环境的镜头描述不遗余力。很多镜头杂乱,没有采用滤镜和修饰。在剪辑方面也干净利落,片段式的呈现只将中心与重点抛给观众,主人公讲述的画外音也与整体故事切合,整体而言在视频上体呈现一种纪实纪录片的拍摄水准。
3)不足
部分页面视图循规蹈矩,中心突出,但是设计感欠缺。每个片段视频以大特写镜头为主,尽管这样的作法保证了真实性与沉浸性,但对于用户而言缺乏变化,略显乏味。同时部分片段以图片剪辑配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其中有些图片选用与主题无关,让人不知所云,美学观感糟糕。其次,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是该作品的一大弱点,全作品的声音多为故事主人公的自白,没有背景音乐,略显单调,笔者建议在进入到视频观看之前,可以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而在最后进行可视化分析时也可以配以与该故事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取代一片沉寂。
6.其他
该作品最大的可萃取性在于案例选择、多视角与沉浸性。通过“深挖”,仿佛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他们生活中的困厄,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看到了面对问题时的自己。正如一个优秀的沉浸式作品应该所做到的那样,《The Dig》真正做到了“优秀的视觉故事讲述水准、内容重大且具有原创性的报道、具有创造性的沉浸式讲述,以及深度的社会关联。”
从笔者自身体验出发,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对于作品中选取的案例自然有一种疏离感,在部分程度上缺乏典型性,尽管讨论的问题是全社会都会面对的,但是对于生长于东方文化语境下的用户可能显得不那么“友好”与值得“挖掘”。
四、反思与总结
从总体上而言,该作品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沉浸式作品,也当之无愧的获得当年荷赛沉浸式叙事的一等奖。叙事的选题上可圈可点,不论是具有亲和的抽象性还是兼具社会关怀,六个故事案例无论是从角度上和挖掘的深度上都有可借鉴之处。正如作品的名称《挖》一样,深入挖掘生活、探讨人性。通过六个关于生活的故事、引导用户思考自己的生活,也是作品意图所在。同时作品的由浅到深步步深入的叙事模式以及可视化的效果呈现上都值得后来的作品借鉴。
但是在作品的后续联系上仍有待进一步的改进。笔者在体验该款沉浸式叙事作品时,在作出自己的选择与看到在整体回答者的情况之后,特别想知道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他们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因此在这里建议开发者可以建立一个供用户使用的论坛平台。结合本身案例选择的深度性,在平台上可以分社区用户对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综上笔者认为该作品的补充内容可以往营造归属感社区发展。
五、参考资料
网页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MfQylJwc0&list=PLo7UKMJBgef3YAvsDLZisgcv1V1nyt6ts&index=11
http://www.sohu.com/a/126367557_440816
文献类:
[1]图拉.沉浸式叙事与沉浸者定位[J].电影文学,2018(20):4-7.
[2] 孙依群.打破“第四面墙”与“空间幻觉”的断裂[J].影视制作,2016,22(05):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