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Lesoon7 形式主义
第七课 俄国形式主义
一、引入:
索绪尔:影响结构主义与解构思维
Jakobson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语言学与诗学;作为OPOJAZ社会是语言研究组织?
二、定义:
1. 俄国形式主义:kicking off tradition
Oppose to 传统意义的阐释学(hermeneutic):discovering, uncovering, arriving means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致力于意义的准确理解
形式主义:literariness;语言的文学性,陌生化状态,主题即是内容
追求Poetic language 诗意语言;并不是让能指与所指直接联系;
2. 与新批评区分:新批评在理解与阐释的过程,有独特的文学技巧 special technique slow us down;会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变慢,不是实用性的语言;但同时也丰富了文本的意涵。enrich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但形式主义:关注science 科学究竟是什么?arabesque.How literature is put together?Structure?
例子:诗歌在民间语言中,重复性的出现。但并不关注具体的意义。
Taxonomy (分类学):
Eikenbaum 艾肯鲍姆
1.
2. 人们希望系统化讨论,如何进行?锁定目标,进一步发展。
三、 形式主义出现的社会背景:
Evolve
Marx :巴黎公社与最终的俄国革命;predominant:class struggle
Darwin”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dominant;为了生存和支配权而斗争
1926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 :反对声:给唯美主义以空间,并不需要同时都顺从革命性。
1927. increasing bureaucratized 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 官僚与管制日益明显;马雅科夫斯基
伴随Automatic 周围的一切已经被自动化.形式主义认为诗歌应该坚持模糊化
Defamilirization automatic ; against the backdrop pf a kind of gray uniformity
反对灰色的一致性 life does not mean all that dull;保留aesthetic 与value 的价值。
追求新奇;庞德:make it new. 用从未见过的方式进行描述。
Everything is form; no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 and contend. dualistic双重性;plot and story
1934. self-involved
四、对比与举例: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新批评: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在内容之中。
形式主义:实用语言与诗歌语言并存在文本之中;dynamic;poetic language
The poetic function: dominant即使诗化语言也占据主导地位,实用语言依然重要。
艾肯鲍姆:声音不从属于意义。eg:Alliteration 头韵
反思:内容和形式一定是双重性吗?
一切内容皆是形式。在斗争之中,胜利的形式才会被认为具有“文学性”。
对丁尼生而言,是声音;对济慈而言,是文字。Wordsworth: 没有一定的device,Stream of inwardness of thoughts; 伍尔夫,乔伊斯:支配意识的更本质的存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犯罪小说:每一种文学,支配地位的消失,成就了文学史。托洛茨基错误认为形式主义忽略历史;但其实形式主义最为注重历史。Social history produce literature。
艺术作品是对同时期其它作品的理解;形式只是为了阐释自己的看法,产生新的支配地位。新形式不是表达新内容,而是取代已经不能很好审美的旧形式。
五、回应与影响
1927. Tynjanov
反对托洛茨基:文学有society function;但必须从文学进化的角度理解:
Modification :修正;但不会进化.社会上自发的有social realism;
Deformation: 关于变形的研究。
Mutation:进化中出现突变,生物进化;基因突变,改变生物体,直接进化,没有隐形和潜在性。是evolution,而不是revolution。
文学的进化,是在修正中。
课后乱想:
在形式主义者眼中,他们观察的不仅仅是一套科学的结构,更关注的是为何会经历如此,选择如此。
阶级不可跨越,但人生并不总是缩在阶级的范畴中,畏畏缩缩伸出手,探到经济和政治的边界后便默然不语。看19世纪英国风景画时,会稚嫩地幻想:上层人生也许是克劳德的picturesque(如画风景),自带滤镜,精巧构成人工的神话感,以此界定美景。而其它的,更多的粗砺的人生,也许正是John Constable 或William Turner的笔触,可能清新自然,可能狂风骤雨,但无论如何,总会有壮美的一刻,不单单以潦倒作结语。而如果绘画风格只是形式,人生可以被浓缩为一幅风景画,那么笔法本身,也确实注定内容了。
回头看,形式主义是在类《1984》世界的阴影下出现的。因为单一和集中已经到来,个人主义接近泯灭。那么生存究竟是什么?一些激昂的姿态?一个不甘的注脚?昆德拉总结小说的“道德性”,认为不同时代的小说有着不同的使命,也因此,还值得写下去的,也就只是那些从未被书写过的。“创造性”,也正和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有着某种藕断丝连的关系:我们总还是需要找到新的表达。以此,用新的框架,取代旧的形式,未必真正纠结于内容——但按照形式主义的野心(若我理解无误的话),形式都新,那么内容也不必复从前,至少带来的感受不是了。
陪室友看《少年的你》,是第二次看。这次更加欣赏里面的镜头语言,比如前半段陈念单薄瘦小,在重重楼道拐角处的身影。直到小北出现,才真正融合进人群和阶梯,身边才有碧树清风。而这部影片未曾出场,但一直影响颇深的主角“高考”,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经历的一段“形式”。形式就是生活,也注定了生活。如果不是在那个冒昧的时刻,在想改变一切的焦灼熔炉里,也许情绪不会剑拔弩张,交托也不会决绝狠厉。 然而,那个形式就是无情地碾压下来,甚至这种碾压是绝大数人生里唯一的缝隙。怪诞、尖锐又不自知地玩弄着每一个人。而作为形式本身,它只是在众人慷慨激昂的誓言中,不耐烦地掏掏耳屎。嗯,这么说来,这个形式,又好像一场倾倒众生的爱情了。
我们在不断发明“形式”,以此确证人生的意义。从古希腊的“真理”,到中世纪的“救赎”,再到工业革命中的“进化”“发展”,甚至是点滴的“爱情”?让语词与意义在那样的框架中,突然神圣而不可辩驳。迷信了,怎样了呢?然而呢?迷信醒了之后呢。形式主义看似在描摹这个轮廓,其实如同棒槌,想要抡碎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形式主义是最为历史的。
但孔飞力劝:“为了寻求意义,人们总是会做出种种疯狂之举。” 马雅可夫斯基的那副画,纯黑、绝望,如同黑洞,最终也消耗了艺术家本人。所以,清醒了,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