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作精神!无聊太久可不行
本文首发 个人公众号:灰语 (greytalk),欢迎关注
自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一个巨大改变就是,大家不得不减少外出次数甚至不得外出。刚开始的几天大家状态还好,可随着疫情的发展,短时间内这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状态很难改变。于是很多人感到了无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无聊本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在平常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无聊的时候,我们有许多选择,比如找朋友出去玩,看看电影,追追剧。但疫情来临之后,活动范围被限制在方寸之间,打发时间的选项也少了许多。
早在1926年心理学家A·H·Davies就指出重复,疲劳,沮丧,强迫会导致无聊[1],这意味着,在最初的几天,你可能一整天都在看电影,追剧。可随着这种状态逐步变成常态,你慢慢发现,看剧看电影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转而想找其他的事情干。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是手机。
研究表明高无聊倾向的人在手机依赖行为的各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低无聊倾向组。[2]可见,当人感到无聊的时候,手机这个可以提供源源不新鲜刺激的“玩具”便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以往你漫无目的使用手机的时候,能得到各种各样的推荐信息。可现在疫情信息是绝对的主流。稍不注意,又陷进疫情的消息里,更加焦虑。
但就算你没有因为无聊而依赖手机,长时间的无聊状态本身就对身心健康有一定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高无聊倾向的人比低无聊倾向的人焦虑与抑郁的评分更高。[3]科学地应对无聊状态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而言十分重要。
在家里对抗无聊的重要基础是合理地规划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休假还要兼顾学业与工作,在假期结束之后便立即返回紧张地工作学习中。无疑,每周上下班的规律生活在无形中帮你杀掉了大部分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休假到现在,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都在期盼复工上课。上班上课虽然累人,但总算是有事情做,自然就跟无聊拜拜了。
虽然一部分上班族还不能复工,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复课。但是做好规划每天给自己安排点事情做并不算太难。同时,提前的规划也能防止你深陷某件事里(比如玩游戏)最后导致这件事情对你而言彻底失去了吸引力。
除了规律安排生活,你也可以多跟家人朋友聊聊天。通过可靠的社会关系网获得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4]同时你也可以定一些不难实现的小目标,并邀请他们来监督你实现目标,有了他们的监督,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会比往常更大。[5]
不过,依然要注意给自己留出一段独处时间,过度陪伴反而有害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想象一下你整天陪着父母,画面虽然温馨,但是与你成长与不同时代的父母长辈,难免会看不惯你的一些行为,引发冲突,最后导致关系恶化。
独处还能增强人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独处能够增加人的再交往动机。可以说无法体验孤独的人,也没办法与他人产生高质量的联结。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尽情地玩,该聊天的时候聊天。如此,才能真正摆脱无聊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一个更好的身心状态来面对此次疫情。
参考文献
[1]. Smith, R. P. (1981). Boredom: A Review. Human Factors, 23(3), 329–340. https://doi.org/10.1177/001872088102300308
[2].赵建芳,张守臣,姜永志,姜梦,刘勇.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658-1660.
[3] Sommers, J. and Vodanovich, S.J. (2000), Boredom prone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health symptoms. J. Clin. Psychol., 56: 149-155. doi:10.1002/(SICI)1097-4679(200001)56:1<149::AID-JCLP14>3.0.CO;2-Y
[4]. Grav S, Hellzèn O, Romild U, Stordal 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HUNT study,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J Clin Nurs. 2012;21(1-2):111-20. doi:10.1111/j.1365-2702.2011.03868.x
[5] .rookes DM, Shelton RC, Tehranifar P, et al.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for healthy eating among Latina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J Cancer Surviv. 2016;10(2):291–301. doi:10.1007/s11764-015-0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