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严重缺爱的人,长大会怎样?
导语: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
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对父母都有着与生俱来的需求,需要和他们在一起,需要被陪伴,需要被爱。
中国有3000万以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全球12亿以上青年,有两成有心理问题,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来源于父母的漠视、父母间的矛盾、家庭的缺乏,总结起来,就是缺爱。
缺爱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心理缺陷,即使表面上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心里却满是伤痕。
童年缺爱,长大后给再多的爱都弥补不了,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爱

充沛的爱,从不会令人骄矜狂妄自以为是,只会令人生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三种表现,那么家长要反省自己,自己有没有给给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安全感。
01太过懂事
如果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孩子?相信许多人都会回答:聪明的、懂事的、乖巧的。但是有时候孩子过于懂事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人间失格》中,有一段非常写实的情节:
主人公叶藏的父亲在出差前,把孩子们都叫到客厅里,一个一个问他们想要什么礼物,然后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

叶藏喜欢的是书,大哥也认真地告诉父亲弟弟只是觉得书好,但父亲却不喜欢这个回答。
看到父亲愠怒的神色,叶藏不由得心惊胆战,不得不等到半夜偷偷翻出父亲的笔记本,写上了父亲一心盼望他提出来的礼物——“狮子舞”。
后来,叶藏的这一举动意外得到了父亲的欢心,他也就此学会了将懊恼深藏进胸中的小匣子里,伪装成天真无邪的乐天外表。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叶藏慢慢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出现了人格障碍。
这并非是小说中才有的情节,因为《人间失格》其实是一部半自传式的小说,作为自杀次数最多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完成这本小说后,最终投湖自尽。

几十年后的今天,很多孩子仍在重复着小说里的情节。
当他们察觉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不想买给自己时,他们选择懂事地说“我不想要了”,来换取家长的夸赞当做安慰。
只不过,小时候特别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长大之后往往就会变成一种执念。
就像有的80后妈妈,会特别大方地为女儿买各种裙子、布偶、洋娃娃,在商店里挑选的时候,甚至比孩子更感兴趣,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憾吧。
02内向,不爱说话
有一个朋友,在小学当老师,她有一天突然跟我感叹:“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如果父母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怎么会不可爱?”
朋友班上有个孩子,本来上学期还挺活泼的,虽然有时候有点调皮,但是也无伤大雅,但是到了这学期,孩子一天比一天沉默。
本来一下课就会跑出去和小伙伴打打闹闹,但是现在却成天坐在座位上,要么就是安静的看书,要么就是在写作业,一个本来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朋友有点担心,于是就把这个孩子叫来办公室,孩子一进办公室就很惊慌,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

朋友温柔的安抚他,告诉他只是想和他聊聊天,孩子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经过朋友的耐心询问,这才了解,原来孩子的父母最近一直在吵架,似乎还在闹离婚,都没精力顾及孩子,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都战战兢兢的,就怕自己多说一句话又会引起父母的争吵。
“老师,我乖一点,不吵不闹也不顽皮,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会喜欢我?他们是不是就不会吵架了?”孩子圆圆的的大眼睛看着朋友,满是期盼。
朋友不忍心否认,只好点头。
最后,朋友和我说打算找孩子的父母聊聊,即便是要离婚,也不能伤害到孩子。
生而为人,生命最初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家庭,拥有可以全身心依靠的家人,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原始凭借。
所以,当孩子有内向、不爱说话的表现时,父母一定要先反思自己,是自己的态度给孩子造成伤害了吗?
不管多忙,不管夫妻间有多大的矛盾,都不要忽视孩子跟你交流的欲望,要让他得到充分的爱的安全感,他才会活泼开朗,健康的成长。

03故意调皮捣蛋
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有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赛思朝爸爸愤怒的大喊:“我恨你!”
爸爸一把抱起赛思,将他扛回房间并扔到床上,还他一声大喊:“我也恨你,你这个小臭狗屎!”

这对父子真的互相仇恨吗?并不!
事实是,赛思因为爸爸长期疏于陪伴受伤,而爸爸这时候正忙着在期限内完成任务,可赛思偏偏把一杯饮料全洒在了他正在做的文件上,爸爸顿时怒火冲天!
他以充满责难和羞辱的言语来斥责赛思的“不良行为”,而赛思却觉得爸爸丝毫不理解他的感受,心灵无从归属,因此产生了报复心理,并催生出了“真正的”不良行为。
他们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所以才用尖锐的刺来抵御所有伤害,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又是渴望爱的,所以才做出各种出格的行为,希望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叛逆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失责。
小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开始故意调皮捣蛋,到处惹麻烦时,他可能只是需要父母的关爱而已,甚至是需要父母的责骂,来证明父母的重视。
但是往往父母都看不到孩子调皮捣蛋背后的缺爱,他们只会歇斯底里的用怒吼来让孩子就范,来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

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发现孩子有叛逆的倾向,注意孩子是否开始表现出以下行为:
孩子经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
孩子很容易被惹生气而恼怒
孩子常常由于自己的过错去责备别人
孩子会因为生气而产生怨恨的情绪
那么这时父母就应该思考,是不是自己和孩子的相处出现了问题,或者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了偏差,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或者说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是不是没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为人父母,既然把孩子带来了这个世间,那么就有责任、有使命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成为一个勇敢、大方、心中有爱的孩子。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有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得到的爱,是未来生活中的光。你现在为他心灵所搭建的每一砖一瓦,都是将来他抵御生活挫折的城墙和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