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边城
文/子羽 一、 读书,倘或不能从书里得些什么,就倍感失落,得到的东西多了,这种失落感反而愈炽。读《边城》,就是这样的感觉。读的时候很空,读完了更空。关于边城的人物和事迹,都是寻常的,既不稀奇,也不古怪。 从文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一文中,精确地描述了一种读书人的心迹,也为《边城》做了另一种注解。先生写: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就注定应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人人皆知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乡下人都是避秦隐居的遗民,不知有汉朝,更无论魏晋了。千余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体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便多,这文章就增加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的人酒量。至于住在那儿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边城”就是桃花源,就是那从不想遗民或神仙的人所住的地方。河畔渡河的老船夫和他的小孙女,他们的生活构不成悲剧,也构不成喜剧,既不怎么毁灭,也不怎么撕碎,因人总归要有生离死别。至于小孙女的翠翠的爱情也称不上轰轰烈烈,虽然天保大老的落水,平添了突然的波折,但这也还是寻常的生活,那沅江之上每年不知要有多少人去喂龙王爷的胃。边城里的人同我们一样具备七情六欲,他们比我们多出的,只是更加的朴素、善良和爱憎分明。 从文先生写边城的人和事,让人熨帖。他写人的时候,人总仿佛刚脱生的一般。他写事时,事也不叫人厌倦,通通都有惊喜。久而久之下去,我们会疑心书中的那人就是自己的化身,代表自己说话,而那种生活也确是自己想过的。那样的日子,干干净净、爽爽利利,不挂带干戈和兵器,如浸在水里的青豆一样。把青豆从水里捞起来,青豆会蜕掉一层沾染腥气的小衣裳,剐下一层薄薄的嫩皮,到了青豆里面,就全是实心的、齐全的,不曾有一点沤烂迹象,这便是边城里实打实的人。与边城不同是,我们现在的人通通都在沤烂。 二、 只是,我不愿说边城淳朴的民风,不说翠翠,也不说老船夫,只说那条黄狗。那是一条通晓人事的黄狗,每每翠翠的一声唿哨到了,那黄狗就巴巴过来,跟着翠翠一块发呆,跟着翠翠一起看查峒的小河流着欢快的溪水。好像,它也不是一条狗,它也是个人,同着翠翠一道融化在辣辣的阳光底下,生生地被风日拉扯,那黑黑的皮肤正是阳光洗濯过的一种性情。 在《边城》里,从文先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那狗也同翠翠一样不轻易动气,过着散淡而又忧伤的日子。这忧愁是真真的,因心里怀着温暖且潮湿的感情,同从文先生对《边城》的感情拥有同一个母亲。 汪曾祺评价恩师的《边城》时,曾经说,“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这与张爱玲处在台湾的“边城”并不相似,因为从文先生的边城完全就是世外桃源。 边城的淳朴民风,因了其没有阶级,没有对立,甚至都不存在上层建筑的问题,物质之于精神所以也不存在矛盾。没有人会想,下一顿该吃什么,明天是否该上班、上课,要不要给孩子买份保险,诸如此类的事情,在边城人的心里,不会有的。即便在那个时代的别处,战乱纷飞,他们也一样熟视无睹。就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的船资时说地一样:“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他们满足于大自然和生活给予的一切,几乎没有欲望的膨胀和野心的勃勃。在过渡人仍坚持要给老船夫船资以后,老船夫只好收下,事后确拿这钱去换成了茶叶和烟草。他在船上烧水煮茶待客,客人有喜好时,他就扎一包草烟在人家腰上让人家带走,人家不要,他却还要如吵架一样的和人争执。因此,竟没有那种耿耿于怀的事。边城的人民对清贫的生活不止是觉得满足,甚至还觉得富裕。 三、 “外间”这个词于边城的人是遥远的心理概念。什么新闻、战争和思想观念在他们觉得都是笑话,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浅薄和粗鄙,倒是觉得那些新行为可笑。不单以此就否决边城人的无知,他们依然接受外间靠船泊来的货物,因货物比新思想新文化要实在得多。新思想新文化并不是坏东西,但在边城并不需要,边城自己的思想就是很好的思想。 不管是什么职业,也不管处在什么样的阶级地位,都是自己引以为纯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从文先生在别处小说里写同样边城里的女人,也是一种纯粹: “即便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 皮肉交易在《边城》的一双眼睛看来,也完全是另类的注释。在我们觉得这样一些女人没有什么值得好说时,先生却在他的诸多散文里提到这群并非毫无感情的女子,的确,这是只有在边城里才有的女子。 汪曾祺先生说,“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这样解释,就没有再多的疑问,人物与环境都是一样栩栩如生。缓缓架构,一箪食,一瓢浆,慢慢喂养,就成了这让人忧伤又喜不自禁的小说。正如从文先生在小说题记里写过的: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不得不说,边城是个乌托邦,一个空中楼阁,而在我们内心深处也一定筑造过这样的吊脚楼。它虽然挂在悬崖边上,但不怕侵蚀,不怕毁坏,倔强地贴着现实与理想边缘的崖壁生长,因为我们相信,终有一天,理想会以它适合的方式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 09、9、3 15、3、28
-
不神奇海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7 19: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