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软件的独特用法
查看话题 >远程协作利器“石墨文档”,用浏览器应对所有办公需求
一句话总结:国内体验完成性唯一可用的在线文档
使用体验:shimo.im
是Office不够强大,还是WPS不够人性化,为什么要用在线文档?
在线文档,并不是本地文档的在线编辑器,而是全新的操作体验。根据必存君长期的对比体验和观察,石墨文档或许还不是最好的在线文档,但是唯一找准方向的产品。

1、淡化客户端和文件格式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WPS可以全面逆袭Office?
所有体验都在一个App,打破了客户端和doc、xls、ppt对体验的限制,你开始接受,不论什么文档只要有WPS都能打开。
在线文档只不过是更进一步,不要客户端、不要格式、不要打开方式,只要有一个浏览器、链接、账号就足够了。
这就是All-in-One模式。

浏览器环境下,体验只有横向切换而没有纵深的,这一点上,Google 没有做好、腾讯文档没有想明白、一起写的思路还是严格区分每一个功能,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打开超过三个文档,就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但是,石墨文档集合了文档、表格、幻灯片、表单、思维导图、白板等多个文档类型,并没有在UI视觉上可以区分,最大限度上将所有文档的体验拍平在一个页面上,不给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任何心理负担。
这一点Notion、Coda显然做得更激进,但是学习成本略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看过往的介绍文章。
Notion相关文章:用链接和模板取代所有在线工具?Notion 是在线文档界「全村的希望」?
Coda相关文章:不用写就能自动生成?远程办公和团队协作利器Coda
2、在线协同、版本和权限管理
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一稿过,那就意味着本地文档的版本管理很快会变得混乱不堪,在线文档用浏览器和链接打破客户端和本地文档的垄断,所有人的修改记录、建议和评论、版本都已时间线的形式统一管理,权限明确——在线协同是在线文档的灵魂,版本和权限管理是灵魂的灵魂。
在这一点上,所有在线文档都大同小异,石墨文档的优势在于细节优化:
比如优先展示以时间线卡片形式呈现的历史记录中,尽量不让用户触碰「版本」这种晦涩难懂的概念,修改处高亮,还原出现在卡片的右上角;
再比如,在线文档的「分享」和「协作」是产品层面的两个功能,但对用户而言,就是一回事。
Google 的做法,直接取消「协作」,所有人只能看到「共享」,「共享」的发端就是「协作」
石墨文档做法,是分享只配置「编辑」「查案」保障最基本的文档安全,「协作」则处理成团队成员管理的入口。当然也有一个比较谜的设置,就是微信好友6小时内查看被安排在了协作入口。
但是,也有状况外的选手:Microsoft Office Online 和 腾讯文档
「Microsoft Office Online」在线分享功能不值一提,微软成功的将一个简单的功能打散到你不想用为止;而「腾讯文档」则比较可惜,腾讯文档并没有弄明白分享和协作,只是在UI上加以区分:

一个用弹窗展示,一个用侧边栏显示,(⊙o⊙)… 再加上,微信、QQ、企业微信数据互不打通,大家可以想象平时用起来权限有多混乱。
3、沉浸式的跨平台体验
强大,不是在线文档的第一要义,但是沉浸绝对是在线文档最大的优势。
通过邮件、微信邀请好友和团队成员,这一点Google得益于强大的Gmail生态是国外在线文档体验最好的,国内石墨文档则可以通过微信、邮件、链接的方式邀请,是进入门槛最低的一个。
同时,石墨文档还尝试听过基于在线环境的完整体验,比如,实时生成的目录可以辅助快速定位文字位置和文章结构,可以PC和Mac上可以完全脱离客户端用网页提供全部功能,在手机上可以完全脱离App的限制直接通过网页或微信小程序打开。
沉浸式体验,就是开启体验的成本足够低,使用体验可以在所有场景下迁移,结束到再次开启体验的切换足够简单。

© 本文版权归 New4Lett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