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历史的尘埃☞故宫博物院 — 有界之外 卡地亚×故宫 工艺与修复特展
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亚拜阿道夫·皮尔卡为师,并于1847年从师傅那里接手了位于巴黎蒙特古尔乐街29号的珠宝作坊,成立卡地亚公司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他将建立一个伟大的珠宝帝国。 继2009年卡地亚珍宝艺术展之后,卡地亚再度开展故宫午门,与故宫珍藏一起面向世人,讲述跨越时空的美。
请了两天假,提前预定门票,从上海出发去北京,去看看那些闪耀的珍宝~
上海到北京,高铁4小时,转地铁入住酒店,下午也没什么事情,就先去探下路,看看几点出门可以第一批进故宫。

第二天一早就出发,步行15分钟到达午门,在门口排队,6月底的北京又闷又热,还特别晒,上海人民吃不太消。
整点开门,趁着旅行团还没入场,直奔展厅。

展览从西雁翅楼 → 正厅 → 东雁翅楼的顺序展开,那就按照这个顺序开始吧。
西雁翅楼 — 灵感中国
C位 故宫博物院藏 香色绸妆花翔凤纹皇后吉服 与 卡地亚 天堂鸟胸针 交相辉映

这件吉服袷袍右衽,大襟,马蹄袖,裾左右开。其面料为妆花缎,衬月白素绸里,缀铜镀金梅花海水纹扣4对,前后身共翔凤9只,下幅织海水江崖及杂宝纹饰,寓意“寿山福海”。 袷袍设色丰富,退晕法的使用,更使幅缎面色彩多变,富丽典雅。是清中期江宁织造的妆花缎之杰作,为嫔妃的吉服。

而1948年卡地亚定制的天堂鸟胸针因其高20.2厘米之大体量,亦是实在难得一见,也代表了二战之后西方珠宝艺术的最高水准。
某位著名歌手、彩妆品牌创始人在为国内某时尚杂志拍摄封面照的时候也佩戴过这枚胸针。
同期佩戴的另一件展品,后面也会看到哦。
材质为铂金、白金。由1颗重2.76克拉祖母绿式切割钻石,2颗分别重2.35拉和1.29克拉方形切割钻石再加上991颗总重83.89克拉长阶梯形切割、明亮式花钻石组成,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漂亮的光芒。
东方的凤凰和西方的天堂鸟在神话中同为美好形象,由这两件文物开始,“灵感中国”将为我们展示吸取东方美学的卡地亚典藏与故宫藏品殊途同归的设计与美。

逊帝溥仪逃亡时携带,据推测碧玺戒面可能是圆形朝珠料改造而来。

同样来自逊帝溥仪,上端为翡翠蝴蝶,中间为长珍珠串,珠串下坠翡翠坠子配粉碧玺荷叶宝盖,宝盖上镶珍珠。 自清亡,后妃已无需遵从“一耳三钳”的传统习俗,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耳饰。 据传,这对耳坠的主人是末代皇后婉容。





看上去只是个摆件,其实不然,它亦可存放小物,兼具赏玩和实用
对比几件物品,个人还是喜欢雀盒,从工艺上来说,可以开合物件制作难度肯定是高于摆件的,而且雀鸟羽毛雕琢精细,口衔灵芝,神态逼真。

黄蕙兰女士曾被誉为“远东最美的珍珠”,出生华裔富贵家庭的她,嫁给了民国著名的外交官顾维钧,作为民国第一外交夫人,她身着色彩明艳的中式旗袍,佩戴翡翠饰品,出现在各种外交场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之美。


来源:Countess Torby(托比伯爵夫人) 说起这位夫人大概没什么人知道,不过拥有如此美丽贵重糖果盒的,怎么可能是普通人呢,她是俄罗斯文学之父 — 普希金的外孙女,嫁给了俄国大公。

有没有觉得这个双面雕荷叶荷花很眼熟,她是取材于清代同类饰物。

雕刻翡翠、缟玛瑙、黑色&白色珐琅 没有想到吧,它竟然是个表。
悬挂部分是金及铂金镶嵌圆形切割、长阶梯形切割、单式切割以及玫瑰切割钻石,另有两颗免弧切割的圆形红宝石,并以红宝石珠串联上下部分,表盘镶嵌在一枚翡翠印章上。
虽然是小小一件饰品,也足以表现工艺之精湛。

翡翠珠串接碧玺佛塔下坠粉碧玺云子和蓝宝石、黄碧玺坠角。
国人喜欢碧玺之风起源于清代中、后期,晚晴时期品质上佳的碧玺要卖到两百两一两,可谓价值不菲。
这串手串,翡翠玲珑剔透、色彩鲜艳,碧玺则似水晶而腴,实为不可多得的上品。

这条项链是Barbara Hutton 的父亲为她和乔治亚王子亚历克西斯婚礼定制的,由27颗直径在15.4-19.2毫米之间的翡翠珠子串成,并以铂金镶嵌钻石、红宝石组成几何形的扣子。
灯光下的圆润翠珠,质地光洁,浑圆饱满,没有一丝瑕疵。
身为E. F. Hutton联合创始人的独女,Woolworth百货创始人的孙女,Barbara Hutton算得上是万千宠爱于一身,时至今日,诸多奢侈品牌和设计师为其专门定制的服饰、珠宝依然在引领时尚潮流。

然而就是那么一位连梳子上都镶嵌钻石的富家小姐,感情生活却没有如同钻石一般纯粹闪耀。
对比上面两件饰品,虽然主体都是翡翠,然而细节之处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审美的大不同。

杏林春燕的场景常被文人写入诗句,明代诗人唐寅就曾有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此件头花为了表现燕子绕枝头飞舞的场景,不但使用点翠装饰,更使用了红、蓝、紫、绿各色羽毛。

簪花是成双的,点翠工艺,以两种不同颜色的翠鸟羽毛来体现色彩层次,点缀珊瑚翡翠及各式仿宝石玻璃(不是真宝石哦~)拼镶成蝙蝠及葫芦,取福禄吉祥之意。


两件座钟皆以翠鸟羽毛装饰表盘,左边座钟的中心表盘以绘有楼阁图案的螺钿漆画镶嵌。

翠羽早在周朝就已经被用在舞衣之上,在《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中就有记载“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可见点翠技艺出现之早。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翠鸟因其羽毛之美而得名,更因羽毛之美而濒临灭绝。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很多手工达人已经开始使用丝带,染色羽毛来复刻点翠.
我们需要传承的只是手工技艺,而不是残忍与血腥。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象牙雕刻也好,点翠也好,请去博物馆欣赏它们的美。

传说中五彩斑斓的黑(不是)
早在西周,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螺钿镶嵌漆器,而到了清代,螺钿工艺达到了高峰,同时又受到了宫廷的青睐。
这件长方盒,盖面嵌薄螺钿间描金,方寸之间刻画了六十多个人物,或中或西,肩担手持,人人喜笑颜开,好一副万方来朝,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

17世纪开始流行与欧洲的鼻烟,自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国人将其加工成粉末并加入各种药材,吸食鼻烟的风气由此在社会中形成,盛装的容器也开始逐渐东方化,亦成为身份及地位的象征。
通过以上的展品可以看出,卡地亚从诞生到成长的阶段,也正是中国进入近代的阶段,随着清朝的灭亡,大量的皇家珍藏流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西方的收藏界,也给二十世纪前期的欧洲文化和艺术带去了巨大的影响。
故宫藏品和卡地亚藏品的同柜展陈,仿佛东、西方古代艺术的对话,他们出身不同,经历不同,然而也表达着文明之间默契、共同和共鸣。
正厅 — 风范见证
穿过长廊,进入到午门正厅,整整一面墙上,都是那些佩戴卡地亚珠宝的皇室成员,名流贵族,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1846年,Louis-Francois以自己名字的缩写字母L和C环绕成心形组成的一个菱形标志,注册了卡地亚公司,这意味着卡地亚的正式诞生。
1855年,乌韦克尔克伯爵夫人成为卡地亚的客户,一年后,她的密友玛蒂尔德公主(拿破仑堂妹)亲自造访了卡地亚。从此,卡地亚的作品便开始跨越国界,走入皇室。
1902年即将登基为爱德华七世的威尔斯王子称卡地亚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并于1904年委任卡地亚为英国王室的皇家珠宝供应商。 当然卡地亚也回报了王子的知遇之恩,精美珠宝见证了那段爱江山不爱美人的传奇故事。
自此之后,卡地亚收到过来自沙皇、暹罗、希腊、瑞典、意大利等王国的皇家委任状,当然现在这个名单还在持续,并且已经不限于皇室了。

如果有看过2009年卡地亚珍宝艺术展的同学,应该对它印象深刻吧,毕竟当年人家可是海报展品哦!
这件展品是卡地亚20世纪花环风格的经典之作,光蓝宝石的总重就有51克拉,体量之大,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


中间饰物可以拆下来当做胸针。
西方的珠宝经常会有一物多用,比如某些项链会变成王冠,某些冠冕也会被拆成耳饰、胸针。


此次展出的是2012年的复制品
对于大件的饰物,一旦不符合潮流,就会被改款或者重镶。

这件胸针有着特别的轨道式镶嵌

这件饰物的特殊之处在于,小尺寸的珍珠渐变排布使得吊坠看上去活泼动人。




作为钻石的伴生石,橄榄石岩被认为是将钻石带入地表层的一种火成岩,它也是温莎公爵最钟爱的宝石。

主钻重2.34克拉 中央的花朵可以拆下来作为胸针
这件手镯在拍摄的时候完全对不上焦,可见她是多么的闪耀(其实是技术差~)


主石是一颗重达311.33克拉的凸圆形星光蓝宝石,实物可以看到很完整的星芒

按压花篮正中的钻石,中心的花朵会打开,露出表盘。
这件饰物曾经是Yusupov家族所有,1916年Prince Yusupov策划了妖僧暗杀案,并在俄国大革命时前往法国。

这枚吊坠的设计十分简单粗暴,一颗重达478克拉的蓝宝石就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了,无需画蛇添足的装饰。
当然能佩戴这枚吊坠的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普通贵族,她曾经是King Ferdinand of Romania送给Queen Marie的礼物。



大名鼎鼎的格蕾丝订婚戒指 由1颗10.48克拉的主钻和两颗副钻组成
就像她的婚纱成为无数人模仿的对象一样,这枚曾经见证格蕾丝演绎生涯谢幕演出的戒指在今日看来仍然引领时尚。

有没有觉得这条项链有着那么一点与众不同,自带东方元素,因为她曾经是暹罗王后所有物。

仔细看每颗祖母绿、红宝石和蓝宝石珠都有座镶钻石。
这么一条有着强烈异域风情的项链,是卡地亚为黛丝·.法洛斯夫人订制的,这位夫人被20世纪20、30年代的杂志称为“全球最优雅的女人”,她的大胆和品位为她赢得了时尚先锋的声望,在1933-1935年期间她曾担任《时尚芭莎》巴黎撰稿人。





这枚胸针应该是天下无人不识君了吧

这是卡地亚为温莎公爵夫人制作的第二枚猎豹胸针
说起猎豹成为卡地亚的形象代表,就不得不提到那位卓越的高级珠宝部总监 — 贞·杜桑女士。
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开创了全新的领域,所推出的猎豹系列成为卡地亚的标志。
她的忠实客户涵盖皇室、名流、富豪、演员,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例如这枚胸针的拥有者温莎公爵夫人,芭芭拉·霍顿,尼娜·阿迦·汗公主,黛丝·法洛斯夫人。
直至今天,卡地亚仍然以她的个性力量与创作才华为宝贵的灵感来源,她的猎豹至今仍散发着难以抗拒的强大魅力。 贞·杜桑女士的故事有机会单开一篇再说。

胸针为温莎公爵特别订制,其中部分珠宝来自于公爵夫人自己的珠宝。


全铰接结构使得这枚胸针也可以作为珍珠项链的搭扣使用

这枚手镯的打开方式与众不同,铰链处于手镯的中部,这个设计同样也是贞·杜桑的创意 胸针和手镯曾经属于一位风华绝代的模特尼娜·黛儿(萨德鲁丁阿加汗王妃),顺便阿迦汗(Agha Khan)是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尼扎尔支派王朝的世袭称号。

古埃及人们对圣甲虫神的崇拜,起源于于尼罗河泛滥后,从上游带来的丰富养分,在洪水退去之后,令重生的耕地会更加肥沃,而从粪球中孵化而出、最先登场的圣甲虫就被视为〔Khepri〕是永恒再生的象征。
他们还把昼夜更迭认为是圣甲虫在推动太阳升起落下的功劳。

黄色合成氧化锆(234.65克黄钻) 白色合成氧化锆(钻石) 帕托石(钻石) 合成红宝石(红宝石) 茶晶(钻石) 黄水晶(钻石)
这件珠宝是1925年,印度Patiala邦主Maha-raja 将一颗234.69克拉的稀世黄钻和诸多18克拉以上的钻石交给雅克·卡地亚,委托定制其登基用的项链。
卡地亚历时3年,制作了这条总重量接近1000克拉、叹为观止的Patiala项链,堪称印度风珠宝的代表作。
1998年卡地亚回购了这条项链,然而当时最大的几颗宝石已然遗失,最终卡地亚选择了合成宝石、水晶来修复这条项链。
蒂芙尼家那颗黄钻重128.54克拉,也只有这颗的一半重量,不知道能不能再看到这颗钻石重现人间。
20世纪之初,卡地亚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花环风格珠宝,首创将铂金镶嵌引入珠宝首饰,种子式镶嵌的技艺亦令钻石倍加璀璨,之前看到的三角胸衣,颈饰可算得是经典代表。
一战前夕,卡地亚又将几何造型融入到珠宝设计当中,其中蓝宝+祖母绿组成了奢华的代表,缟玛瑙、黑钢等各种不同颜色、材质的半宝成也为饰物增添了丰富色彩。
自1904年爱德华七世授予卡地亚皇家委任状起,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卡地亚为世界上大多数王室提供御用珠宝,时至今日,仍有诸多打着卡地亚烙印的珠宝在王室典礼、时尚派对、红毯秀场上绽放异彩。
当然,除了皇家御用,富商名流定制,卡地亚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贞 杜桑曾经设计、创作的笼中鸟胸针成为抒发爱国情怀的载体。
这些跨越时间,跨越阶层,跨越领域的作品,承载着卡地亚的才华与匠心。
看过那些闪闪亮亮的珠宝,步行到东雁翅楼,这边展示的是卡地亚制表和故宫钟表修复技艺。
东雁翅楼 — 时间技艺
自1853年开始,卡地亚就以做工精良,品位卓越的钟表作品开始编制属于自己的制表史。

1922年至1931年间卡地亚创作了13座神秘钟,以动物或神话生物为主题,这是其中的第六座,机芯安装在动物的背部,与“门廊”系列相似,虽然没有皇室收藏的光环,却也是卡地亚标志性的藏品。

为什么这个时钟的刻度表只有半圈呢,因为人家就只能转半圈,到右边VI之后,会跳回起点,是不是很好玩。

座钟表盘是中国风景的螺钿漆画嵌片,是卡地亚经常使用的远东进口小嵌片,19世纪在琉球群岛或长崎加工而成,部分染色的螺钿在漆面内嵌齐平之后,整件作品刷漆面,浮石打磨,将内嵌的螺钿隐藏再显现,同时获得光滑的表面。



玑镂纹表层绘半透明长春花蓝色珐琅和白色北京条纹式样珐琅,两颗钻石组成小时指针,太阳指示白天,月亮指示夜晚,与钟盘中心相连旋转交替出现,钟盘周围镶嵌钻石,看上去璀璨闪耀,与卡地亚创作的伊斯兰风格珠宝非常相似。


钟盘上写着:Horas non numero nisi serenas (我只标记快乐的时间)
与前款时钟一样,两颗钻石组成小时时钟,太阳指示白夜,星星指示夜晚,交替出现。


直到1904年卡地亚为飞机师阿尔拔图·山度士·度门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的第一款腕表——卡地亚山度士腕表,而在此之前,男士表还只能藏在口袋里。
以这位飞行家命名的Santos腕表满足了山度士在飞行中,一抬手就能阅读时间的需求。
随后,卡地亚创造的酒桶型腕表Tortue,经历战火而获得灵感的Tank腕表。 数十年来从Crash到Ballon Bleu de Cartier,卡地亚腕表的经典造型一如以往的成为超越时间的典范。
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卡地亚不断提升自己,引入各种新鲜技术,尝试各种不同色彩组合,吸取异域文化,摩登且优雅,现代且精巧。

衣长143 两袖通长190 下摆散开156 圆领 右衽 马蹄袖 披领
以皇后吉服开始,自然要以皇帝吉服收尾
这件朝服为明黄色纱地制成,纳纱绣彩云,五爪金龙, 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上曰衣,下曰裳),通称“十二章”。
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舜帝时期,到了周代,周公旦制定《周礼》,规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画于旗帜,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纹,以龙为首章而称为“龙衮”。
后来秦始皇帝登基,废除章纹制度,祭祀礼服一律为纯黑,称为“袀玄”。
直到东汉才再度恢复十二章纹。
此后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纹设计的。
十二章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
明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清制规定: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皇帝御夏朝服,色用明黄。 因此这件朝服为乾隆皇帝夏朝服,在重大庆典、祭祀场合穿着。
至此,整个展览就结束了,当然展品远远不止这些,她们的美丽也不是一张照片能够体现的。
最后,借用展览的一句话作为总结:
有界之内,是不断前行创造历史的坚实足迹
有界之外,则是永不止步探寻未来的生命力
最后附上一个小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璀璨的、美丽的、王权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