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世界,高级感动

有许多反映二战题材的优秀电影,他们之所以优秀或者深刻,皆因闪烁着人性之光,才能深深打动观众成为经典。今年冲奥佳片《乔乔的异想世界》同样是反映二战主题,却给足了新意和崭新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一种在残酷面前高级的感动胜过百倍煽情。
电影以一个10岁孩子的世界与这场法西斯战争展开了对话,只是这次对话不是针对、不是讨伐、不是质疑,而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转变,丝毫不做作,不主义,更不矫情。炮火连天、亲人逝去、家园成为废墟,他却在这个时候完成了重要的价值观转变。

这个10岁男孩乔乔童贞、善良、聪慧,富于幻想。二战时期的德国,整个国家被狂热、非理性的纳粹思想统治,对犹太人的灭族行为几乎毁了这个民族本应该被世界尊重的地位。德国民众中,像乔乔这样10岁大小或者更多的青少年被这种狂热的大潮席卷,他们不懂战争是什么,侵略是什么,更无从辨别是非,他们只是被铺天盖地地洗脑要履行元首的光荣意志,因为元首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这些天真的孩童就这样充满稚嫩与欢快地投入到纳粹青年团中。

然而,乔乔在青年团的学习训练中不幸地出了意外。由于他的善良,不忍心杀死一只兔子,被军官和同学嘲笑,在内心导师“希特勒”的激励下,勇敢的乔乔被手榴弹炸伤。
乔乔从此成了一个花脸的、被人耻笑的“乔乔兔”,他与他向往的军队分离了。

乔乔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渴望为元首效忠。在他的心里,元首时刻与他在一起,像一个不断激励他的老师或者爸爸,帮助他成为勇敢的乔乔,所以在乔乔心里,元首才是排在第一的好朋友,小胖子约克只是第二位。
在一个10岁孩子的心里,纳粹是一种价值和骄傲,他渴望被成人世界的威武接纳。这一切充满童趣,在他还不知道战争究竟是什么,犹太人到底是什么的时候,这种执着与热忱被他的妈妈称为小小的“狂热分子”。

但是,乔乔却意外发现家里有一个被妈妈藏起的犹太女孩!!
因为自己太过弱小,又不想给妈妈惹上麻烦,乔乔在“好朋友”的鼓励下,决定智取。他通过与犹太女孩爱莎的接触想了解犹太民族是怎样恶劣的民族,几次接触下来,明明就是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的友谊,善良机智的乔乔冒充爱莎的未婚夫写信,起初是为了气她,后来渐渐是因为爱,带给她希望。

乔乔的妈妈,美丽的贝茨勒夫人当然了解自己宝贝儿子的本性,虽然乔乔孩子气的热忠于至高无尚的元首与国家兴亡,她只是坚持给予一个母亲全部的爱与指引。在严峻的形势下偷偷收留小女孩,还以诙谐与宽容保护着乔乔和爱莎内心对世界对爱的美好向往。

大桥下、小河边贝茨勒夫人告诉乔乔应该去生活,去爱,去体验生命赐予的美好,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烛光下鼓励爱莎成为一个女人,做想做的事,这才是人生。
这个美丽的女人最终没逃过法西斯的魔爪,被吊死在大街上,乔乔抱着妈妈哭,像妈妈平时对他一样帮她系好鞋带.......

当战火打进城里,约克小朋友也被带上战场,懵懂地跟着开枪放炮,希特勒死了,德国战败。乔乔被原本可以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克上尉从纳粹战俘中救出。当然克上尉细心搭救的还有犹太女孩爱莎。

和平到来,当爱莎出门呼吸到第一口自由时,乔乔和爱莎相互默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跳舞。就像妈妈说的,那是对生命的感激,是逃离残酷现实的解药。

乔乔的妈妈和克上尉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他们热爱生活,打心底里反对战争,在残酷的生死面前,他们本能地选择站在良知一边,哪怕牺牲自己。电影里没有将他们塑造成伟大的人,正是这种常人身上迸发出的人性之光才有最为动人的内在。
影片从乔乔的视角观看生活在炮火中的一切,沉重的现实被轻松与童趣略去,坚硬的政治主题也被一个孩子天真的想象抹上了淡淡的糖霜,甚至残酷的生死也被爱逗比的妈妈和上尉诠释得充满喜感,这一切的一切综合起来便是影片带给我们高级的感动。
接受一切的发生/美好与恐怖/坚持下去/没有不变的情感----里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