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最新进展――中国基层咳嗽论坛万里行 贾晓周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Gibson等于1989年首先定义的一种疾病诊断,表现为慢性干咳或晨咳少许黏痰,痰嗜酸粒细胞(Eos)>0.03,肺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AHR)的证据,最大呼气流量(PEF)变异率正常,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它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约占慢性咳嗽的10%~20%。 一、病因及临床症状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与吸入变应原及职业性接触化学试剂或化学制品有关,如氯胺、布西拉明、异氰酸盐、粉末、蘑菇孢子、橡胶手套、丙烯酸盐、环氧树脂硬化剂、焊接烟气、甲醛等。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8周以上),多为干咳或咳少许白黏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无其他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二、鉴别诊断 2009版中国咳嗽指南中EB诊断标准为:①慢性咳嗽,表现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黏痰;②X线胸片正常;③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阴性,呼气峰流速PEF日间变异率正常;④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2.5%;⑤排除其它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⑥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有效。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需与有慢性咳嗽症状的许多疾病相鉴别,如咳嗽变异性哮喘、COPD、慢性支气管炎、胃食管返流疾病,鼻后滴漏综合征、变应性咳嗽、支气管内膜结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发的咳嗽相鉴别,肺部寄生虫感染,如肺吸虫感染也可表现为慢性咳嗽。临床上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做胸部X线或CT,气道反应性测定,肺功能、心电图纤维支气管镜以及一些特殊的检查即可鉴别。 三、检查 1、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3%为有意义。 2、ECP检测:采用荧光酶免疫法测定诱导痰或BALF中ECP量,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明显增多。 3、X线检查:无异常表现。 4、肺功能:通气、弥散均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PEF变异率正常。 5、辣椒素试验:提示咳嗽敏感性测定亢进。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简单,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一般单用激素吸入疗法,亦可口服。布地奈德干粉剂200~400μg,每日2次,应用时间一般为2~4周,口服泼尼松30mg/天,持续2周,咳嗽可消失或减轻。支气管扩张剂一般无效,糖皮质激素合并使用H1受体拮抗剂效果也良好。个别患者可能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或需要较大的激素量。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治疗,治疗多长时间,现如今还不十分清楚。临床发现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与激素合用,可以减少激素的用量。临床研究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氯雷他定、孟鲁司特、氢溴酸右美沙芬四种药物,亦收到了显著的疗效。 在祖国医学中, 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属于“咳嗽病”范围,其发病原因:外感风寒, 未及时治疗, 或误治, 继而使得风寒侵肺, 且稽留不散, 肺失宣降, 继而导致咳嗽的发生。在此病的治疗上, 应坚持四个字, 即温润止咳。在本次研究中, 作者提出对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患者予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该汤剂中的君药为桂枝与炙麻黄, 具有消痰止咳、散寒温肺的作用;而生姜、细辛、苦杏仁为臣药, 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温肺、化饮的作用;另外, 白僵蚕有祛风、解痉的功能;五味子有止咳的作用;白芍有养血、和营之功;陈皮有理气健脾之效;而甘草有益气和中的功能。几种中药相配伍使用, 能够达到止咳祛痰、温肺平喘的功能。 采取小青龙汤联合常规西药方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 其总有效率为91.7%比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77.8%)效果明显(P<0.05);并且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咳嗽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对嗜酸粒细胞支气管患者予以小青龙联合常规临床西药治疗, 疗效确切, 且可有效改善咳嗽症状,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