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网友问——薛姨妈说要给宝玉和黛玉保媒,她是认真的吗?金玉良缘又是怎么回事?
薛姨妈不会去保媒,但最主要的原因不是金玉良缘。
首先,必须承认薛姨妈的“慈”!
黑化薛姨妈的人退下!
书中已经给薛姨妈定了一个“慈”字,类似于宝钗的“时”、湘云的“憨”、迎春的“懦、探春的“敏”、惜春的“冷”、香菱的“呆”、平儿的“俏”、袭人的“贤”、紫娟的“慧”、晴雯的“勇”,这些字眼很可能会出现在传说的情榜中,请不要意淫成一部宫斗剧!
薛姨妈未必不想宝钗嫁给宝玉,但只是很平常的闪念一想,谁不想女儿嫁给宝玉呢?何况薛家本来就很向往官爵人家。仅此而已!但无疑黛玉更合适,她同样这么认为,所以她的“四角俱全”的玩笑是发自内心的。
在宝钗来之前,大家都觉得宝黛再合适不过了,哪怕后来宝钗来了,其实众人还是下意识会认定宝黛的婚事,只是世俗观念中,宝钗为人处世比黛玉优秀太多,所以觉得宝玉婚事上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注意,在包括下人在内的一些谈话、评价、玩笑中,会自然而然把宝黛扯在一起。对于宝钗,大家也许仔细一琢磨,觉得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
薛姨妈虽然来的晚,她也是大家中的一员,她也把宝黛婚事当成了没公开的将来的事实。
而且,皇商身份,对薛家来说是有些自卑的,就像贾家有点自卑是世袭来的前程,而不是科举仕途挣来的一样。因此,薛姨妈未必觉得宝钗有资格和黛玉一争。后来皇商夏家的女儿,那么不靠谱,因为家里是户部挂了名的,就娶回家了。
当然,钗黛绝对不是那么“和谐”的存在,他俩同样是矛盾的,是对立的。可是这种对立不是角色主导的情节上的对立,是种更高级的,情感艺术性上的对立。是种在人生抉择中,面对世俗而通透与本真而逼仄的迷茫彷徨,是种人生无常,终归幻灭的无奈与悲伤。
另外,说说王夫人。王夫人当然希望宝玉娶宝钗,但不是什么派系之争,只是觉得宝钗的为人更好,而且是自己亲外甥女。但是,王夫人一定不会违拗贾母的意思的,只要贾母认定的事,她往往会觉得理当如此,最起码会觉得没必要再过问了,老太太已经决定了。
王夫人这个人其实很呆板,甚至有点笨,不会那么多心眼的!从绣春囊、抄检大观园、以及在贾母、贾政、赵姨娘、贾环、迎春、妙玉等面前对诸多事的态度来看,她善良而又耳根子软,同时恪守教条的礼仪规范,不失礼数却又粗暴直接。
妖魔化王夫人的退下!
薛姨妈虽然觉得黛玉很合适,但不会去保媒。
因为宝玉婚事在贾府是个有些敏感的话题,最起码是个不太好公开讨论的话题。主要是因为元春,因为对皇权的敬畏。
元春对宝玉是种母亲般的存在。儿孙婚事,本来贾母最有决定权,偏偏宝玉的婚事上,不得不在意皇妃的意思。
从元妃的赏赐中看,似乎有意于宝钗,于是,公认了的黛玉有些尴尬了,皇妃不说话,搞得贾母就不能肯定这件事,于是贾母的态度也越来越云里雾里。薛姨妈拿不准了!
何况还有金玉良缘的传说,应该避嫌才是,怎么能主动在贾母面前提宝玉的婚事呢?贾母会怎么想——你这是在试探我吗?宫里的元妃听到了,又会怎么想?元妃还没表态呢,薛姨妈怎么会贸然替宝玉保媒?薛姨妈虽然没有果敢的手腕,也没多大智慧,但她很圆柔,很会周旋面儿上的事情,可不像清虚观张道士那么没眼色。
所以大家只能私下里玩笑玩笑。什么四角俱全啦,什么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啦。大家都习惯了,或许从小就是这么开宝黛玩笑的。
但是,元妃如果真的有意于宝钗作宝二奶奶,老祖母是很尴尬的,除了宝玉,黛玉可是她的命根子,黛玉怎么办?本来打早就是没公开的认定了的事,现在却摸不清了,所以宝玉婚事最起码在贾母面前变得敏感起来了。而且贾母似乎也在宝玉的婚事上开始焦虑了,似乎急于想推进这件事,急于想知道答案,急于想给宝玉保媒,可又否定所有人保的媒。
但是,80回后,宝黛婚事,一定会如愿被提上日程的。按礼仪规矩来说,应该有媒人这么个身份的存在,哪怕这桩婚事压根不是这个所谓的媒人说成的。而这个摆设的媒人,一定是薛姨妈。而且,薛姨妈在宝黛婚事的诸多礼仪形式上,还会是黛玉娘家人一般的存在!前面黛玉认薛姨妈作干娘就是为类似这么一件事作伏笔。
某种突发情况,耽搁了即将进行的婚礼,宝玉归来,黛玉已死,宝钗接盘。
宝钗爱宝玉吗?一定是爱的!不过,对于她这种了然空透的人来说,不见得会有那么浓烈的感情,或许可以说成是本能的好感更合适。本能地拿起袭人的针线坐在午睡的宝玉旁边绣起了肚兜。本能地托着药丸来了,本能地又说起了规劝的话,本能地说出“别说是老太太、太太看着心疼,就是我们也……”话没说完,意识到失言,脸红了。
这就是宝钗,冷冷的雪,压制着内里的“热毒”,她不会有黛玉那么纯粹炽热的感情,但这种“本能的好感”已经是她感情方面的极限了。而这种本能的流露对象也只有宝玉一个人,袒露心扉的对象也只有黛玉一个人。
聪慧如她,不会看不出宝黛之情,也不会看不出贾母之意;了然如她,根本不会去争任何事情,她觉得不值得!
即便她考虑过自己的婚事,也不会像黛玉一样非宝玉不嫁,不管嫁的是谁,她都能做到心平气和,安贫乐富,但除宝玉之外,她绝对不会流露出那种本能的“真”。
对于一个雪洞般“无情”的人,用“爱不爱”来证明她的感情本身就有失偏颇。
但,她“幸”运地嫁给了自己最中意地男人——宝玉。
至于“金玉良缘”的说法,和“木石前盟”一样,两头各设一段天注定的“缘分”。钗黛双峰对峙,平分秋色,不分高下,连太虚幻境里的判词都是并列的。
可是,在前半本书的最后繁华中,黛玉因爱情而伤,在后半本书的大厦崩塌中,宝钗为婚姻所亡。
几十年的红学研究中,大概最有价值的就是“钗黛合一”的观点。
宝钗黛玉是矛盾统一的,分别象征着人生中两种不可兼得的境界。当然,对于宝玉,对于作者,无疑是站在黛玉一边的,无疑是对“本真”的不被呵护抱着深深的悲伤的,同时,也对宝钗所代表的一边终归同样幻灭抱着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