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真相也许只是片段
成人社会是一个浑江江的深潭,无论你是山间清泉还是下水道里的臭水,最终都要汇聚到这里。 沉淀后再表达,说话含蓄委婉,中低音量语速平和,年过30的我渐渐发现这些都是美德。 表达,表达,表达,年轻时的我们总是那么急于表达和站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发现我曾经坚信无比的东西开始动摇,曾经心中分明的界限开始模糊。 为什么人长大了就开始变得世故且圆滑,开始从极端渐渐走向中间,大概是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东西。一个在工作中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人,他回到家或许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一个贪图享乐腐败无能的政府官员可能像一个单纯的高中生一样深爱过一个女人。 大多数人都无法在自己的每一个身份中做到最好,承认人的多面性,了解了这世界的复杂,能让人学着包容。 想起这些的原因就是最近在看奇葩说,马东和李诞两个人去年都接受过许知远十三邀的访问,也就是这两期访问,被我很喜欢的梁欢在他的脱口秀节目上猛烈批评。相信也同时被不少知识分子公开或私下鄙视过。 那两段访问被看做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两个圆滑世故的投机商人的完全溃败。犬儒和世故打败了理想和崇高。这也是我当时看完视频的直观感受,同时也自觉不错的站在了鄙视链的上游。时隔一段时间,最近我又二刷这两段访谈,许知远和李诞马东这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物画像又逐渐清晰了起来,我的价值判断出现了翻转。当然不是否定了许知远,因为那样的人是我想成为的,其实是我更能理解马东和李诞所选择的这种处世之道吧。他们的才华当然显而易见,他们的情怀或许也能从他俩对许知远的评价中窥得片段,那是基本肯定的评价。他们可能也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片段。无论是李诞的“什么都没有意义”的类似虚无主义,还是马东的“今时之事应由后来人评价”,在我看来都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摸爬滚打之后选择的和自己和世界最舒服的相处之道。这是你无法反驳的道,因为无法验证。对于选择相信的人,它怎么都是对的。就像宗教,若你真的信了,这世界便都能解释了,也都可以释怀,宗教教人放下。 人生应该就是编一个属于自己故事,不断修改,把自己套进里面,恰当好处,力求圆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要去在意别人的逻辑,你要做的只是把你自己的故事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