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不住疫情带来的超长待机,不妨重温名著的慢生活

记不清和第一本世界文学名著结缘是什么时候,那时候年岁尚幼,还只是黄口小儿一枚,豆蔻年华都不及,家里书柜里的藏书其他的也不是看得太懂,唯有这些故事传记类的到还可以下咽。
小孩子对大人的世界天生充满着新鲜好奇感,每次进入书房,就像一只干涸的鱼儿急不可耐的跃入浩瀚深邃的大海,只无奈那时候鱼儿身量尚小,只敢在视觉可见的浅海嬉戏,尽管如此,即使是浅海那泛着金黄色光芒的沙粒、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贝壳和肆意舞动曼妙身姿的海草…….每一天都在冲击着小鱼儿的认知。
大人的故事原来是如此玄妙而精彩,外面的世界竟然是如此丰富而不羁。
想起来,那时候看书一年到头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手不释卷,一两年内倒也将世人叫得上名字的名著看了七七八八,虽然多是囫囵吞枣、盲人摸象、不求甚解,却也大大满足了少时假装“满腹经纶”的自豪感。
后来和朋友聊天,常常自嘲:怕是总角之年算是目前为止文学素养的巅峰时期。

名著多是叙事文学类的一种, 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是不理解名著和大多数小说的区别的,直到后来大学时,网络小说流行,那时候同时在看《德川家康》,才深切体会到名著和大多数小说之间的截然不同。
大学时期,一天一本长篇小说,大有少年不知愁滋味,浑浑噩噩,倒也是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事,但是,这个能力用到读名著上,就完全失效了。
看普通小说,多以看故事情节为主,随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故事走向而跌宕起伏。看这类小说就好比吃四川火锅,热腾腾的红油一烧开,夹着肉片的筷子快进快出,熟了就赶紧入口,吃四川火锅强调的是白花花的进去,红澄澄的出来,要的就是一个直来直去麻溜溜的爽快。
读名著,则不然,一页纸,一段话,一句词,前后的上下起承,逻辑关系,作者到底寓意何为,反复咀嚼,仔细品味。读名著,不是你想快就能快得起来的,奇怪之处就在此,名著就是能让读者突然一下子放缓了脚步而不自知。
读名著恰如广东人煲汤,一帧帧药材放下去后,不定时的还需要看着火候,大火炖上一段时间后要换上小火煨着,半天一天的慢慢熬着,直到所有食材药材的精华都入了汤中,那时候才能起锅。

另者,看普通小说,虽然看得快,忘得也快,当时看得酣畅淋漓,事后能记住的却是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也只能大概记住几本写的极好的中的极棒的情节。
但是,读名著,则恰恰相反,只要是去读了,情节、文字、意境、思想、格局就像是沉淀了弥久的佳酿,时间越长味道越浓郁。
看小说,就像是撸猫,不定时就要撸上一两次,怡情小趣,但是因为撸猫太容易,以至于真要让人回忆每次撸猫的不同,却是无法去真正分辨。
读名著,就像是摸老虎,此生可能就只有一次机会摸,那手感自然是记忆深刻。
借此机会,后续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几部“手感”极好的名著,以作交流。
///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友瓣啦 (YouBan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