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晋北行 DAY 3:马邑博物馆、崇福寺、应县木塔、净土寺
马邑博物馆前身即崇福寺文管所,单独建馆后集中展示朔州本地历史文物,其镇馆之宝即曹天度九层石塔之塔刹,可惜展出的是复制品。该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原藏崇福寺弥陀殿,日军侵华期间将塔身掠去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移交给了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而塔刹在当时被乡民冒险藏下,至今与塔身分隔两岸。
馆内金石拓片展中有一件明万历年间的匾额铭文“镇虏”,应属原朔州府城墙城门的题名,大清建立后忌讳“虏”,所以叫人把这个字凿去,现在看来也是一件有意思的拓片,也可见明代时朔州所处的边防前线地位。

崇福寺以金代弥陀殿闻名于世,其整体木构、殿内彩塑、墙上壁画、屋顶的琉璃瓦乃至装修的格扇门、牌匾等都是金代原物,尤为珍贵。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明间、次间和稍间开格扇门,上部为木雕花窗,两尽间为墙壁。每一间的门板、窗户雕花纹样各不相同,内容十分丰富。殿内佛坛上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三圣,另有胁侍菩萨四尊和力士两尊,其中的胁侍菩萨最为精彩。


弥陀殿后部的观音殿,无明确建造年代记录,但从叉手结构看,应该也是金代所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部的千佛阁和钟鼓楼,虽是明代所建,但保留了不少早期样式。千佛阁为歇山顶两层楼阁,上下层都是面阔三间,上层出平坐栏杆一圈,下层出环廊一圈。环廊明间两根立柱抬高,类似牌楼的做法,突出了明间,而明间正门为壶门,这种设计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利于室内采光,二是便于信徒在室外即可看见室内供奉的佛像。在日本平安时代所建的平等院凤凰堂,其中堂外檐明间立柱抬高,且明间大门的帘幕上方在佛头的位置开出一个圆洞,据说信徒在堂前水池对岸即可看见中堂内主尊阿弥陀佛的全貌。

看完崇福寺,坐汽车到应县,一路上风沙渐起,远远地只看见地上烟尘翻滚而来。到应县,吃过午饭去看木塔。
木塔建于辽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高的木建筑,高耸的古塔在干净的蓝天映衬下越发显得巍峨。塔中各层均有造像,不过现在已经不允许登塔,只能在一层观赏,中央供彩塑大佛,墙上绘壁画,都被后世修复过,倒是大佛莲花底座下的力士,身份卑小,得不到重视,被修复得少,反而保留了古意。
在塔中遇到一位当地老人,攀谈起来说是今年八十二了,看着身体倒是硬朗。我一阵激动,心想他会不会见过梁思成,默默地算了下,1933年梁思成一行来考察木塔时,他才四岁,就算见过也不会记得啦。木塔如今年久失修已有倾斜,但由于结构太复杂,无人能设计出一套合理可行的修复方案,要是营造学社那批人还在,不知道能不能把木塔修复一下。
这天风很大,人站在塔下,抬头看各式各样的斗拱,灰鸽从屋檐下飞进飞出,一边感叹这千年前的峻极神工,一边听着厚重的木板门发出吃力的吱吱声,每一层的塔檐转角都挂着风铎,风过处,铃铛声起,清脆悦耳,如在佛宫。我相信,一千年以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声音,所以,寺名佛宫寺。

从木塔出来,步行去净土寺,大殿内天花藻井设计成天宫楼阁,阁中绘佛像,配上小木作上的金彩和深沉的红绿颜料,绚丽无比。殿内墙壁有清代壁画,人物开脸与《同光十三绝》如出一辙。
看完净土寺,匆匆赶上汽车,一路翻山越岭,傍晚到达砂河镇,晚餐吃铁锅炖鱼,边上还有玉米饼,算是几天来最好吃的饭。
-
不是建筑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7 20: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