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话 | 胡塞尔现象学关键词
文章来源公众号:当我们谈论诗歌时我们谈论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k2NTU4Ng==&mid=2247484357&idx=1&sn=ba3b79f6682bb5b7d8ddddd7e0ac904e&chksm=e8177b38df60f22e296c92005aa3e6a2f8fffb94a27c6c2536ab9ebe9e3aa2dfbaa8fbdc4be9&token=600714769&lang=zh_CN#rd胡塞尔现象学关键词
就哲学的观念而言,哲学对我来说是最普全的并且在彻底意义上的“严格”科学,或者也可以说,源自最终自身负责的科学,因此,在哲学中,任何判断的和前判断的自明性都不能作为未经探问的认识基地而发生效用。
——胡塞尔
关于现象学的兴趣由来已久,前年暑假,中大哲学系教授朱刚来外文中心讲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时,我已经初备了一些现象学的常识,再加上自己一直对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可以说是现象学的一种延续)有所研究,同时毕业论文还牵涉到知觉现象学的一些理论,从梅洛-庞蒂、萨特回溯到胡塞尔在我这就成了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现象学作为一门严格的观念科学,不仅因为它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类似论文的proposal),还在于它以现象学本真的客体即意向性为标准,它以绝然的明见性和认识的普遍性为目标。现象学(Phänomenologie)在20世纪的欧陆哲学里面是一门显学,胡塞尔在创立之初就致力于要使现象学要成为一种彻底新型的、无成见的哲学方法,尽管后来萨特、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在运用这一术语时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立场,走向了其他的轨道,但这丝毫不影响现象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它的“无前设性”或“无成见性”的思维态度使它能够有别于哲学史上任何一个其他的哲学流派和思潮,同时成为一种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生根底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之一,这个方法的独特性仍然是胡塞尔影响下的直观和描述:不做因果推理、背景解释以及思辨论证。这和英美的分析哲学及重视逻辑和理性的19世纪形而上学有着截然的区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胡塞尔既反对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元素分析和经验实证,也反对形而上学传统,如果说哲学要讨论的是观念本体论(存在论)问题,那么它要排斥的恰恰应当是形而上学(超存在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曾说:
“现象学告诉我们如何接受事物的直接现象,如何摒弃以往的理论与假定;现象学促使我们站在事物面前,毫无保留地去经验它、接受它,换言之,现象学叫人们放弃一切概念或先人之见,然后系统地对眼前的资料加以直接的观察与整理。
胡塞尔将所有的论证都回溯到直接的现有性上,由此而构造出一门“无理论的”、“无形而上学”的科学,亦即纯粹本体论或先验本质的现象学。胡塞尔在这里已经对亚里士多德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做了巧妙的反转: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形而上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而“物理学”是一门以自然对象的自然论。经由胡塞尔的处理,本真的“形而上学”恰恰是关于实在自然的“物理学”、一门有关“物自体”的学说,即关于超越的自然的科学;而本真的哲学则是关于纯粹内在意识本质的“本体论”。
胡塞尔的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数字王国”进行心理学论证的阶段(《算术哲学》1891年)、以把握逻辑含义的客观观念性为目标的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阶段(《逻辑研究》1901)、先验现象学阶段(《现象学的观念》1907年和《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观念》1913)
而贯穿这三个阶段的研究始终包含着通过直观和描述来对概念进行澄清,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操作的一个中心方法。而直观和描述则决定了胡塞尔哲学话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直观的对象越丰富,对它们描述所需要的语词就越繁复,因此胡塞尔在他的哲学生涯中生造、“篡改”使用了大量的哲学术语和专有名词,而这些概念往往和原先的意思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本质、表象、信仰等非常常见的词,我们从石里克在“本质直观”问题上对胡塞尔的批评就可见一斑,在对概念(例如本质直观)使用的问题上:
胡塞尔在玩换汤不换药的伎俩,当语词按其通常含义理解的话,一个真的他们认可的命题就不正确时,他们就为这些语词构造不同的含义。于是,既然概念必须和实在的意识和经验产生关系,但概念又不在如上意义上被经验,那么‘经验’就有另外一层意思,概念是在另外的意义上被经验。
不仅如此,胡塞尔的很多概念相互之间可以替代(如立义和代现),有的则联系非常密切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想象、立义、直观、构造、充盈等,有的需要区分,有的则需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基于此,参照莫兰、科恩的《胡塞尔辞典》和倪梁康的《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现象学及其效应》,我尽量使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我认为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并给出德语单词,以便在面对不同的翻译是可以找到词的源头。
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门十分复杂且深刻的学问,“何谓现象学?”仍是我们今天很多学人热衷探讨的问题,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的前言第一段就试图阐释这个问题,他讲:
何谓现象学?胡塞尔的早期著作行世已经半个世纪之久,却仍然需要问这个问题,这似乎很奇怪。然而事实是:这一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现象学是对本质的研究,在现象学看来,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本质的界定,比如知觉的本质、意识的本质。然而现象学也是这样一种哲学:它将本质置于实存(existence)之中,并且认为理解人和世界的出发点只能是人和世界的“实际性”(facticité)。现象学是一种先验哲学:为了理解自然态度中的种种论断(affirmations),这先验哲学将这些论断都悬搁了起来。然而现象学也是这样一种哲学:对它来说,在反思之前,世界永远都作为一个固有的在场(présence)“已经在那”(“déjà là”)了,所以现象学的全部努力都在于找回这一与世界的素朴接触(contact),从而最终给这接触一个哲学上的地位。现象学志在成为“严格的科学”;然而现象学也探讨“被体验的”空间、生活的时间及“被体验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力图如其所是地直接描述我们的经验,故而不理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及社会学家就这些经验可能会给出的那些心理起源论和因果解释说;然而胡塞尔在其后期著作中提到了一门发生现象学”(“Phénoménologie génétique”)甚至一门“构造现象学”(“Phénoménologie constructive”)。
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是对笛卡尔的企图的纯化性完善,这个企图就是将所有认识都建基于我思及其诸思维的反思确然性之上。现象学的反思以每一个我思与它的被思者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它具有对所有认识构成的最终根源进行回问之动机。现象学分析的目的在于,使逻辑观念、概念和规律在认识论上得以纯粹,这种纯粹一方面指一种摆脱了经验事实的“纯粹”,另一方面它指一种独立于外在实在的“纯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对胡塞尔现象学关键词择其大端进行撮述的一个小小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