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觀山水

坐在家裡這一個來月把倒並不無聊。反而還養成了另一套規律。不知道算不算因禍得福。唯一的遺憾似乎少了點山水有清音的浸潤。由此。《鶴林玉露》裡這一則《觀山水》便屬於很對我胃口的一種。
“趙季仁謂余曰:‘某平生有三願:一願識盡世間好人。二願讀盡世間好書。三願看盡世間好山水。’余曰:‘盡則安能。但身到處莫放過耳。’季仁因言朱文公每經行處。聞有佳山水。雖迂途數十里。必往游焉。攜樽酒。一古銀杯。大幾容半升。時引一杯。登覽竟日。未嘗厭倦。又嘗欲以木作《華夷圖》。刻山水凹凸之勢。合木八片為之。以雌雄筍相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足以負之。每出則以自隨。後竟未能成。余因言夫子亦嗜山水。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固自可見。如‘子在川上’。與夫‘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尤可見。大抵登山臨水。足以觸發道機。開豁心志。為益不少。季仁曰:‘觀山水亦如讀書。隨其見趣之高下。’”
這段話叫我想起曾經寫過的一則札記:“這本《山水與美學》是我只看書名便從舊書店買回來的書。首先這題目中的兩個關鍵字都是喜歡的內容。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閒時登山泛水本就是我最大的喜好。諸如黃山華山的幽峭險異。九寨水色的光怪陸離。大漠戈壁的蒼涼壯闊。藏區山林的磅礴深遠都是讓我興發如狂的誘因。
至於後面的美學。亦是我感興趣的科目。須知山林中的蛇蟲猛獸。絕不會在捕獵競爭之餘。駐足貪看夕陽無陽好。秋水潤長天。那些樹林陰翳中鳴聲上下的禽鳥。也絕不是欣賞木葉樂難自抑的吟唱。只有人有了自我意識之後。意識到自己所生存的這方天地間生生不息。流動升華的美。這個世界才稱得上完整。是人類獨有的靈性根苗。所以從某個意義來說。美學應該是人類最本真距離靈魂最近的學科。”
留有枯心臨山海。自然是極美好的事情。即使眼下出不去。可有個念想也是好事。午後無事。翻讀厚厚的《趙熙集》。香宋的詩。在晚清民初之際也算獨樹一幟。別家都往深處澀處坎坷處行進。他卻愛上清朗淺顯光風霽月。總喜歡去看山水草木間的細處和美好。
他一生亦算游歷甚廣。無論是出川入都的千里迢遞見慣大山大河。還是鄉居閒止的靜養其真每每處變不驚。都愛藉景語來描摹。他的詩我最喜歡紀遊和村居兩類。前者見其清麗。後者顯其質樸。而蜀中風味又尤覺其親近怡然。
先看他的紀遊。他一生到過次數最多的應該就是烏尤寺與峨眉山。每至必有詩。每詩必見韻。山水清音。在在皆是。
《洗象池》:此地高於月。階前峰外峰。露華天似海。烟樹夜聞鐘。遠雪明西極。連山競眾容。虎聲聞數里。狹路慎相逢。
《金頂夜雨》:五日靈山與鹿羣。西荒寒處又宵分。滿林黃葉中秋雨。一杵鐘聲萬壑雲。夢裏詩懷殊浩蕩。曉來山色定氤氳。青鞋布襪平生事。不為禪花落紫氛。
《清音亭》:天地此空亭。江聲萬古聽。人烟一城白。山色大峨青。鳥路憑高闊。漁歌雜醉醒。寒鐘佛崖碧。秋雁落沙汀。
《烏尤》:鏡影雙江白。天寒萬竹青。山樓關落葉。佛火映寒星。鳥雀天風健。魚龍地道靈。包山洞庭穴。一島鎮滄溟。
《雲安》:扁舟重過古雲安。不見梅花歲又闌。卻憶昔年沽酒處。春燈紅影遍青山。
香宋翁家在如今的榮縣。鄉居之詩章亦多。而刻寫蜀中風味極細致有趣。
《宋垻》:向野百情適。春田明夕陽。犬行如導客。蛙語正茠秧。稚子聞聲聚。鄰翁話舊長。小花含白朶。明月耳中璫。
《大佛寺》:春暖城東草正芽。小橋耕雨遍農家。疏鐘自打無人處。山鳥多情守落花。
《石路》:石路田蛙吠稲中。疎林過雨夕陽紅。前村記向山坳轉。一樹榕陰坐社公。
《山行二首》:不成村落夕陽邊。蠶豆花開石坂田。山後有溪從竹入。卻隨流水到山前。
鄉場如葉客如蠶。老樹通巢鵲兩三。今夜定知榮縣雨。一天濃墨抹東南。
《鄉居四首》選二:一榻風涼愛竹間。蜻蜓作市往仍還。片時吹過鴉邊雨。綠遍橋西沒骨山。
竹裏新涼露上衣。鄉中事事遂天機。水邊蛙語蜻蜓織。簷下蚊聲蝙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