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初中尝试阅读过《小王子》,但是读不懂,所以看完第一章就放弃了,当时和每个读不懂这本书的人一样,感到困惑,凭什么有这么多人说它好。
第二次读《小王子》应该是大一,躺在宿舍的床上,看完了序言,理解有些吃力,连序言都看不懂,我还是缺少社会的毒打。结果是再也没有打开过读书APP。
第三次读是今天,理由是看到有人想要推荐好看的耽美小说。我首先想起,曾经看过黄金(黄旼炫、金在奂)的一篇小说《狐狸与玫瑰》,里面将《小王子》中的玫瑰、狐狸和小王子作为隐喻,暗示主角在情感中的角色。当时读完感触很大,文章写的细腻,凌晨的床上我泪流满面:明明没谈过恋爱,怎么还品出了心痛的滋味?所以今天就有种冲动,真的读一读原著。
这一打开,真的就把我惊到了。
看完序言和第一章,30来页,我竟然不自觉的,哭了三次。整本书读下来,我约莫哭掉了大半包抽纸。
我看懂了,而且很懂,设身处地。
看的时候可能对应不到一些具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但那种感情,很熟悉,并且经常体会到。是我走在夜里抬头望天的感觉,是半夜睡不着躺在床上的感觉,是坐在公交车上发愣的感觉,是看见大海想要抛弃什么的那种感觉。大多是大学四年体会到的感受。我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治愈,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孤独、大人的世界、病态的追求、快乐的意义、爱情、陪伴和人的存在。所以我想,这本书恐怕会成为我的人生之书?很多人都说,如果和Ta分手,那么我会送Ta一本《小王子》。而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确定想要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送给他《小王子》。
关于小王子哪里触动了我,太多了,我数不清。应该是每一章、每一页都会有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所以想要仔细写太困难,我只能做一个大概。
都说《小王子》这本书很矛盾,明明是童话,小孩子却看不懂,大人看得懂,可是看懂的时候,却经历了太多,而无法纯真。于是人们多想回到那个时候,宁愿自己看不懂。
但是我不想回去。我有一刹那的闪光,很快得到确认,我很珍惜现在的自己。我为我能看懂大人的世界而感到骄傲,就像我不会后悔我经历很多伤害。因为这些,我才成了我自己,我可以读懂,说明我的思想很深刻,我的灵魂很丰富。我懂得孤独的滋味,但却不恐惧,并且学会享受。我理解大人的世界,但不被同化,或者说尽量警惕,因为我想保持我内心的天真。我相信,比孩童的天真更宝贵的,是经历世事变迁后还能保持赤诚之心的大人。起码我现在是,所以我为我自己的思考和经历、我的内心和灵魂,感到自豪。这些太珍贵,如果把他们抹去,一切归零,换回小孩的天真,那我就不再是我。
说着感觉自己的思想好像又深刻了一点,我很想把这些说给一个人听,这宇宙中有亿万颗星星,我只想一颗长着玫瑰的行星能为我闪光。终于明白什么是soulmate了,这世界上太难遇到。
原本我以为我和酥酥是,但其实我们只是性格相似、爱好相似,互联网之外,我们只见过一次,又何谈更多深刻的交流呢?后来我以为我和刘晨涛是,但其实我们只是都很有趣、都很逗乐。除去这个,我们的三观好像越差越大。我考研失败的时候,他没法理解我的悲伤和理想,跟我说着:一起堕落吧,消极的活着,我陪你游历人间。但这几句话,我一个字都信。我不想堕落,不想像他一样在阳台抽烟的时候希望自杀。我也不想消极的活着,像他一样不知道人生的出路,这辈子就这样了。我也不信他会陪着我,这世界本就没有谁会一直陪着谁,何况我们只是朋友。这句话说起来可真容易,可其后的重量,实在是太重啊。太重的话戏谑的说出来,只会让人觉得不负责任,对说者,对听者。所以有时候,特别是在考研之后,我觉得我们的差距好像在变大,我变得不像他,他也变得不像我了。但我很希望这只是我一方面的矫情罢了。
亚里士多德说完美的友爱: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理想国》会饮篇中说,世界上的伴侣原本是圆球人,“他们终生在一起共同生活,也说不出自己从对方得到什么好处,两个人的灵魂在盼望一种隐约感觉到而说不出来的别的东西”
这大概是我想要追求的。
那如果我能遇到这个人就好了,因为如果我遇不到灵魂如此契合的人,那我宁愿独自过终生,也不想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