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
写在前面:
本文成文于一月九日的跨国航班上,今天才发。一个月来风云突变,先是在德国为国内疫情忧心,感受着身边人对遥远国度的事不关己,现在病毒蔓延到全球,又看到全球人态度的演变。现在想来,经历多个国家的最大收获,也许就是更能与遥远之处的人共情,认识到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也是鲜活的个体。
——
最近最有感触的是项飚谈世界公民的那节语音课。与最初的世界主义的概念不同,现在当我们说要去看世界,我们谈到的是狭义的世界——美国和西欧。我们不会谈论印度、东欧、非洲、南美这些也很有趣的地方。全球化使我们在向一个精英主义的方向趋同,我们在失去多元化,失去自我。而最击中我的一句话是他说,不管去什么地方,要对那个地方社会有强烈的兴趣。
在美国的时候,多少养成了不对地方社会感兴趣的习惯——美国是一个自己和自己玩、开心就好的社会,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自己的bubble里,富人、精英阶层如此,穷人亦如此。学术圈的人生活在全世界,虽然不算是“国际资本代理人”(例如可口可乐的售卖员),但也在世界各地过着一种同质化的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做着相同的事情。就像《小世界》那本书里说的,同一批人飞到全球各地去开会,对当地美食美酒和旅行小窍门如数家珍,却没有什么卵用。我从美国搬到欧洲,生活方式有改变,但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工作单位的大部分人也和我们一样,作为说英语的外国人漂浮在这个城市里。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有幸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很多人说有海外经历的人像世界公民,愿以项飚的这堂课与我的同样离家在外的同龄人们共勉,与本地社会发生一些真实的联系(甚至仅仅是一些真诚的兴趣),并能对主流话语之外的地方也充满兴趣。希望无论我们最终成为世界公民,还是某个国家的公民,还是某个市某个乡某个屯的公民,都能真诚地关切着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