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王馨振华研究员:《雾峰林家文书集》评介

作者简介
王馨振华,本名王振华,山东高密人,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人员,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研究员、理事。
《雾峰林家文书集》评介
文 | 王馨振华
雾峰林家简介 ▲▲▲
台湾五大家族之一的雾峰林家,自清代后期拓垦中部阿罩雾(今雾峰)起家,渡台始祖林石及其子林逊尚处初创时期,自第三代林甲寅建立基业后,第四代中的长子林定邦和次子林奠国分成下厝和顶厝两支继续发展。下厝定邦之子文察于咸丰、同治间率台勇内渡,助清廷进剿福建匪乱和太平天国农民军,后回师台湾协助官府平定戴潮春事件,屡立功勋,官拜福建陆路兼水师提督,其弟林文明以战功升至副将,完成了由民到官的转变。家道日隆,跃居台湾中部第一大家族。后因锋芒太露,与地方势力交恶,以致引发官绅冲突,族运一度中挫。
19世纪末,台湾连遭外患,牵动“番地”开发,林家借机再度中兴。文察之子朝栋亲自督率乡勇(栋军)参与保卫台湾北部的抗法战争,力挫法军,由此得到刘铭传信用。此后,林朝栋又投身刘铭传的“开山抚番”工作,多次征剿中北部山区番民,并开展垦荒、樟脑事业,对岛内开发做出了贡献。同时,林家也积累了大量财富,由地方豪强渐转变为重视文治的士绅家族。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后,林家族人选择各异。下厝族人多随林朝栋内渡,顶厝族人则留居台湾,其中文钦之子献堂(名朝琛,字献堂,以字行)最为著名,被誉为日治时期非武装反殖民运动的政治与文化启蒙领袖。
雾峰林家研究现状 ▲▲▲
雾峰林家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自来研究者甚多,最早问世的专著可追溯到美国学者麦斯基尔(Johanna Menzel Meskill)于1979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雾峰林家——台湾拓荒之家》(A Chinese Pioneer Family,The Lins of Wu-feng,Taiwan.1729-1895)。此书于1986年由台湾文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王淑峥的译本。此后台湾相关研究著作不断涌现,仅本书主要编纂者黄富三就先后出版过《雾峰林家之调查研究》《雾峰林家的兴起》《雾峰林家的中挫》等书。但大陆学者对此涉足甚少,毕竟林家的事业主要在台湾开展,内渡族人未能在大陆产生类似台湾那样的影响。不过,长期以来,岛内一般对顶厝一支较为熟悉,这与林献堂等人在台湾的活动有关。而下厝一支,研究较少。
雾峰林家文书发现与整理 ▲▲▲
1984年,黄富三得知林氏族人在下厝发现祖上遗留文书档案若干。然而文书保存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文书粘连在一起,并经虫蛀,修复费用价格不菲。林氏族人一度想将损坏部分丢弃。后在黄富三的坚持下,文书经过修复、影印、编制流水号之后,进入了艰苦的释读工作。文书破损严重、缺漏字多、字体潦草难以辨认、错别字多、多古语及方言词汇,加以人名、地名难以考证,文书多不署明完整的日期等因素,都给释读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参与释读的人员,由原先台大历史研究所扩展至政大台湾史研究所及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众志成城,久历年所,终于在2013年由国史馆出版了这批珍贵的史料。此书既影印了文书原件,又配以文字释读,并加相关注释,书后附录了文书内容索引表及涉及地名的地图。一编在手,查阅颇便,如临历史现场,体会林氏筚路蓝缕之功。
文书涵盖的时间应该在1886至1895年间,有可能终于1893年。文书主要内容为林朝栋幕僚之间的来往函件、报告、账单等,涉及开山抚番的各项事业。编者将其分为三大类,即垦务(垦荒)、脑务(炼制樟脑)及林务(林家事务)。对于重建林家(尤其是下厝一支)历史、理清岛内官绅关系及中部山区开发而言,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其价值毋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文书的释读工作并非完美无瑕。个别文书的时序编排和理解仍然可以商榷。比如第42件《菊十七日郑以金致林拱辰信函》中,末署“教弟制郑以金顿菊十七日”,注释“菊:指菊月,农历九月”。但是信中提及“兹专勇送上弍月份樟脑册共弍本”,根据其他文书可知,各僚属通常下月统计上月的樟脑清单,然后派遣乡勇送上。“弍月份樟脑册”一般应在三月份呈上,不可能迟至九月份才送达,故此“菊”字应改释为“首”字,与上文“顿”字连读为“顿首”。郑以金的信末落款,时而用“顿首”,时而省称“顿”,并不统一。这里当是用“顿首”。

《雾峰林家文书集:垦务、脑务、林务》,黄富三等解读,何凤娇、林正慧吴俊莹编辑,台北:国史馆,2013年。
2014年7月11日写讫。
责任编辑:张兰君